君主和父親哪個更重要些(《韓詩外傳·卷七•第一章》)
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19
經義:
古代社會裏,君主和父親,在這兩者之間進行選擇,就個人的私情上,當然是父親重;就國家的大義上,也許是國君重。不過如果君主不足以輔佐以實現自己的理想,一般而言,有志之士也不願意到他那裏做官,但是為了能夠孝親養親,就不得不去做一些小官,所謂“家貧親老,不擇官而仕”。這在卷一的第一章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
經文:
齊宣王謂田過曰:“吾聞儒者親喪三年,君與父孰重?”過對曰:“殆不如父重。”王忿然曰:“曷為士去親而事君?” 對曰:“非君之土地無以處吾親,非君之祿無以養吾親,非君之爵無以尊顯吾親。受之於君,致之於親,凡事君以為親也。”宣王
語譯:
齊宣王對田過說:“我聽說儒者為父母親服喪三年,自己的君主和父親哪個更重要些?”田過回答說:“君主大概不如父親重要。”齊宣王很生氣地說:“那麼士人為什麼離開父母親而侍奉君主?”田過回答說:“沒有國君的土地,就沒有辦法安置父母;沒有國君的俸祿,就沒有辦法奉養父母;沒有國君所給予的官爵,就沒有辦法讓父母得到尊顯。從君主那裏得到的這些東西,把它們供奉給父母,凡是侍奉君主的事都是為了父母。”齊宣王聽了很鬱悶,但是沒有言辭來回應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天子的事情沒有止息的時候,沒有時間來奉養父親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