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17
經義:
真正的士人並不是為了在國君那裏求得利祿,而是為了能夠幫國君安定天下,如果國君只有一個好士的虛名,將他們當作食客來養,真正有氣節、有本領的士人是不會到他那裏去的,這樣的士人是要國君努力地去尋求,而不是他隨便就找到國君這裏來的。本卷第二章“齊桓公見小臣”便已經表達了這樣的道理,可以對照著讀。三國時劉備的“三顧茅廬”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經文:
晉平公遊於西河而樂,曰:“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?”船人盍胥跪而對曰:“主君亦不好士耳。夫珠出於江海,玉出於
語譯:
晉平公在河上游玩而感到快樂,說:“怎麼能夠得到賢能的人,和他一起在這裏遊樂呢?“船夫盍胥跪下來回答說:“您只是不喜歡士人罷了。珍珠從江海裏面出來,玉從昆侖山裏出來,它們沒有腳,卻能夠到達這裏,是由於君王的愛好。士人有腳,但是沒有來,這大概是由於君王沒有愛好士人的意思,不要擔憂沒有士人。”晉平公說:“在我這裏寄食的門客,門左邊有上千人,門右邊有上千人,早晨的食物不夠吃,我晚上就派人去收賦稅。晚上的食物不夠吃,我早上就派人去收賦稅。這還能說我不愛好士人嗎?”盍胥回答說:“鴻鵠一飛起來有千裏遠,所依靠的是它的翅膀。至於它背上的羽毛,肚子上的細毛,增加一把不能使它飛得更高,減少一把不會使它飛得更低。現在在您這裏寄食的門客,門左邊、門右邊各有上千人,有沒有翅膀在其中呢,還是他們都是背上的毛和肚子上的細毛呢?”《詩經》上說:“參加謀事的人很多,所以事情辦不成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