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17
經義:
本章所說的是在上位者對下用不同方法顯示出威嚴來,實際上也是三種治理方法,一種是以道德禮樂來治理,一種是以嚴刑峻法來治理,一種是完全不知道如何治理。以道德禮樂來治理的,老百姓上敬下和;用嚴刑峻法來治理的,老百姓畏懼而有離心;如果治理完全沒有條理,那麼不久就會滅亡了。通過比較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,文章是贊成哪種治理方法了。
經文:
威有三術。有道德之威者,有
語譯:
威嚴有三種方法:有道德的威嚴,有強暴苛察的威嚴,有狂妄誇大的威嚴。這三種威嚴不可以不仔細審察。什麼叫做道德的威嚴?回答說:禮樂修治得很好,上下的本分各得其宜,舉動措施合乎時宜,愛人利人都有法度,能夠做到這樣老百姓把他看作帝王一樣尊貴,親近他就好像是父母一樣,敬畏他就好像是神明一樣,所以不需要獎賞,老百姓就互相勸勉;不需要實施刑罰,威嚴就能夠通行,這是道德的威嚴。什麼是強暴苛察的威嚴呢?回答說:禮樂沒有修治,上下的本分不得其宜,舉動措施不合時宜,愛人利人都沒有法度。但是他禁止錯誤很殘暴,誅殺不服從的人很嚴密精審,實施刑罰很講信用,誅殺人猛烈而堅決。迅速得就像是雷霆擊打,像是牆壁壓倒,老百姓受到脅迫則感到畏懼,如果對他們懈怠,他們就對君上傲慢,如果拘束他們,他們就聚在一起,得了空隙就會散去。如果不用刑罰權勢來脅迫他們,以誅殺來振作他們,則沒有辦法保有他的老百姓,這就是強暴苛察的威嚴。什麼是狂妄誇大的威嚴?回答說:沒有愛護他人的心理,沒有做對人有利的事情,每天都做些擾亂人民的行為,老百姓如果喧鬧,就把他們置於刑罰之下,灼燒他們,不順應民心,違背天理,所以經常出現一些水災、旱災,穀物得不到好收成,老百姓在上受到暴亂憂患的困擾,在下受到衣食不足的窘迫,憂愁卻沒有地方可以訴說,結黨逃散離開他們的君上,國家的顛覆滅亡可以站在那裏等到,這是狂妄誇大的威嚴。道德之威的結果是能夠使國家強大,暴察之威的結果是國家得到削弱,狂妄之威的結果是國家滅亡。所以威嚴的名字雖然相同,但是其效果相離得卻很遠,所以不可以不仔細地考察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上天暴虐,降下了嚴重的饑荒。降下饑餓,老百姓都逃亡了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