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誠者,一倡而天下皆和(《韓詩外傳·卷六•第二十四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17

經義:

古人講“內聖外王”之道,因此最根本的便在修養上。“內聖”是其根本,“外王”是其必然的結果。如果用《大學》裏的話來說,“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”是一種“內聖”的工夫,而“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則是其所能達到的結果。文中的“中心全”大致上也就相當於“正心誠意”,能夠做到這一點,也就能夠“不降席而匡天下”,“誠德之至”便也能夠“拱揖指麾而四海來賓”。

經文:

勇士一呼,而三軍皆避,士之誠也。昔者楚熊渠子夜行,寢石以為伏虎,彎弓而射之,沒金飲羽,下視知其為石,石為之開,而況人乎?夫倡而不和,動而不中心有不全者矣。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,求之己也。孔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來者,誠德之至也,色以形於外也。《詩》曰:“王猷允塞,徐方既來。”

語譯:

勇士一呼喊,三軍將士全都退避,這是勇士內心真誠的力量。以前楚國的熊渠子在黑夜裏行走,把橫臥在地上的石頭當成了趴著的老虎,拉開弓去射它,箭射進了石頭裏面,下來看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是石頭,石頭都能夠射開,何況是人呢?如果一個人在前面宣導,卻沒有人應和;如果在前面發動,卻沒有人跟著奮起,那麼他的心中肯定有不完全的地方。安坐在席子上就可以匡正天下,這要從自己去尋求。孔子說:“他自身的行為正當,不需要發佈命令,事情也可以行得通;他自己的行為不正當,即使發佈命令,也沒有人聽從。”古代的賢王之所以能夠拱手作揖,稍作指,天下的人就來歸附,這是真誠的道德達到了極點,而表現到外面來了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宣王的謀略很實在,淮夷已經來歸順了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