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形義立,教誠愛深(《韓詩外傳·卷六•第二十三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16

經義:

強暴之國和聖人之道是兩種相反的統治方法,強暴者以力服人,從而強取他人之所有,用來滿足自己的欲望。聖人以德服人,修治禮儀,使他人安居樂業。如果順著強暴者的欲望來滿足他,則“如抱薪救火,薪不盡,火不減”,也就像本章中所說的,“事之彌順,其侵之愈甚”。只有順著聖人之道,那樣才能朝廷端正,萬民景服,國家也日益強大,不必動用武力,自然就可以改變強暴之國的態度,使它們能夠臣服。這便是儒家的理想政治。

經文:

事強暴之國難,使強暴之國事我易。事之以貨寶,則寶而交不結。約契盟誓,則約定而反無日。割國之強乘以賂之,則割定而欲無厭。事之彌順,其侵之愈甚,必致寶單國舉而後已。雖左堯右舜,未有能以此道免者也。故非有聖人之道,持以巧敏拜請畏事之,則不足以持國安身矣。故明君不也。必修禮以齊朝,正法以齊官,平政以齊下,然後禮義節奏齊乎朝,法則度量正乎官,忠信愛利平乎下。行一不義,殺一無罪而得天下,不為也。故近者競親,而遠者願至,上下一心,三軍同力,名聲足以薰炙之,威強足以一齊之,則拱揖指麾,而強暴之國莫不趨使,如赤子歸慈母者,何也?仁形義立,教誠愛深。故《詩》曰:“王猷允塞,徐方既來。”

語譯:

去侍奉強暴的國家是困難的,讓強暴的國家侍奉我是容易的。用財貨寶物來侍奉它,那

麼寶物都已經用盡了,還沒有建立起交情。和它舉行盟誓,訂立契約,契約訂立不過幾天它就違背了。割讓邊疆的土地以賄賂它,土地雖然割讓給它了,但其欲望卻沒有窮盡。侍奉它越是柔順,它的侵害就越厲害,一定要導致財貨窮盡國家滅亡為止。即使有堯、舜這樣的人來做左右的輔佐大臣,用這種方法都是不能夠免除災禍的。所以如果沒有聖人那樣的方法,卻只用奉承跪拜來請求,很害怕地侍奉它,那樣是不能夠保有國家、安定自身的。所以聖明的君主是不會這樣做,他一定會修治禮儀以整齊朝廷,端正法制以整齊官吏,管理政治以整齊下麵的老百姓,然後禮儀在朝廷裏得到整齊,法度在官府中得到端正,忠誠守信、友愛互利在老百姓中得到施行,做一件不合乎道義的事情,殺害一個沒有罪的人而得到天下,這樣的事也不去做。所以和自己靠近的人競相來親近自己,和自己離得遠的人也願意到這裏來,上下一心,三軍齊力,聲名足以顯赫於天下,威力足以統一天下,這樣的話,只需要拱手作揖,稍作指示,強暴的國家都會歸附,就好像是嬰兒依附慈母一樣,為什麼呢?仁德顯示出來,道義建立起來了,教誨很真誠,愛護很深摯。所以《詩經》上說:“宣王的謀略很實在,淮夷已經來歸順了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