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16
經義:
“勇”也是儒家所重視的一個品質,但是儒家所宣導的往往是一種所謂的“大勇”,而不是一種以力相爭的“匹夫之勇”。《孟子》裏記載齊宣王曾對孟子說“寡人好勇”,孟子回答說:“王請無好小勇。夫撫劍疾視曰:‘彼惡敢當我哉!’此匹夫之勇,敵一人者也。王請大之。《詩》云:‘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,以遏徂莒,以篤周祜,以對於天下。’此文王之勇也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《書》曰:‘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師,惟曰其助上帝,寵之四方。有罪無罪惟我在,天下曷敢有越厥志?’一人橫行於天下,武王恥之,此武王之勇也。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。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,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。”本章所表達的意思與此相近。公孫悁仗劍疾呼,似乎便是勇士,但是子夏用自己在三次不同場合中的表現,讓衛靈公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敢,所以最後他不得不說“請從先生之勇”。
經文:
衛靈公晝寢而起,志氣益衰,使人馳召勇士公孫悁,道遭行人
至,君曰:“使子召勇士,何為召儒?”使者曰:“行人曰:‘微悁而勇若悁者,可乎?’臣曰:‘可。’即載與來。”君曰:“諾。延先生上。
於是君令悁內劍而上。子夏曰:“來!吾嘗與子從君而西,見
子夏曰:“子之勇不若我一矣。又與子從君而東至
子夏曰:“子之勇不若我二矣。又與子從君於囿中,於是兩
《詩》曰:“不侮矜寡,不畏強禦。”卜先生也。
語譯:
衛靈公白天睡覺起來,志氣更加衰弱,讓人馳馬召見勇士公孫悁,使者在路上碰到了行人卜商。卜商問:“為什麼駕車走得這麼快?”駕車人回答說:“國君白天睡覺起來,讓我去召見勇士公孫悁。”子夏說:“如果不是公孫悁,但是和公孫悁一樣勇敢,行嗎?”駕車人說:“可以。”子夏說:“把我帶回國君那裏去。”
到了之後,國君問:“我讓你去召見勇士,為什麼召來一位儒者?”使者說:“行人卜商說:“如果不是公孫悁,但是和公孫悁一樣勇敢,行嗎?”我說:“可以。”就把他帶了回來。”國君說:“好吧。請先生上來,快去召公孫悁。”公孫悁到了之後,一進門,拿著劍,急叫道:“卜商你下來,我就留下你的頭顱!”子夏回頭呵叱他說:“咄!收起劍來,我將要和你說說什麼是勇敢。”於是國君命令公孫悁收起劍,走上來。
子夏說:“過來!我曾經和你一起跟隨著國君到西方去,見到了晉國的趙簡子,趙簡子披散著頭髮,拿著矛,和我們的國君相見。我從十三排人群後面快步走到他面前說:‘諸侯之間見面,不穿朝服是不合適的。如果您不穿朝服,我卜商作為使者將要用我的血濺到您的衣服上。’讓趙簡子換了朝服之後和我們的國君相見,這是你呢,還是我呢?”公孫悁說:“是你。”
子夏說:“你的勇敢不如我已經有一項了。我又曾經和你一起和國君往東面到阿地,碰到齊國的國君,他的車裏坐著兩層墊褥,而我們的國君只有一層墊褥。我從十三排人群之後快步走到他面前說:‘按照禮儀:諸侯之間相見,不應該用對待庶人那樣的禮儀。’抽下其中的一層墊褥而去,這是你呢,還是我呢?”公孫悁說:“是你。”
子夏說:“你的勇敢不如我已經有兩項了。我又曾經和你一起和國君在園囿中狩獵,這時候有兩只野獸追逐我們國君,拔出長矛下來和野獸格鬥,使國君安全回來,這是你呢,還是我呢?”公孫悁說:“是你。”
子夏說:“你的勇敢不如我已經有三項了。對於士人來說,值得尊敬的在於對上不害怕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國君,對下卻不在一個老百姓面前顯得傲慢。對外樹立節操風尚,敵人不敢來侵襲擾亂;對內禁止殘害,使得國君不會有危險。這是士人的長處,是君子看重他的原因。至於以自己的長處掩襲他人的短處,以人數眾多而欺淩人數寡少,欺壓無罪的老百姓,在鄉里樹立自己威嚴的人,這是士人毒惡的地方,是君子所痛恨厭惡的原因,這種人是大家要誅滅除去的。《詩經》裏說:“人如果不懂得禮儀,為什麼不去死呢?”這樣又憑什麼在國君面前談論勇敢呢?”於是衛靈公離開坐席,拱手說道:“我雖然不聰敏,願意聽從先生所說的勇敢。”
《詩經》上說:“不欺侮鰥夫寡婦,不畏懼強暴的人。”說的就是卜先生啊。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