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與物周流,不外道德(《韓詩外傳·卷六•第十九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15

經義:

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,如果出於誠心,不是出於阿諛奉承以及惡意中傷,則自己不失為君子,他人也容易接受。真誠的讚揚和批評在親友之間還比較容易實行,但如果讚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,或是批評與自己不和的人,便容易引起誤解,所以做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,只有真正剛毅強力的人才能做到。事實上,這也是雙方面的事,其效果也取決於被讚揚和被批評者的態度。就一般人而言,都比較喜歡他人對自己的讚揚,而直言批評他人者卻往往會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嫉恨,如歷史上一些耿直的大臣,最後大多會因此受到君主的疏遠或貶謫。實際上,過多的讚揚對於虛心求進步的人來說,是沒有多少幫助的,孔子說:“回也非助我者也,於吾言無所不悅。”而遇到批評他的人就說:“丘也幸們,苟有過,人必知之。”《論語》裏也記載子路“聞過則喜”,對於孔子、子路這樣的人來說,直言其過倒是受到歡迎的,因此古人追求一種“君子之交”。

經文:

君子崇人之德,揚人之美,非道諛也。正言直行,指人之過,非毀疵也。柔順從,剛強猛毅,與物周流,道德不外。

《詩》曰:“柔亦不茹,剛亦不吐,不侮矜寡,不畏強禦。”

語譯:

君子尊崇別人的道德,稱揚別人的優點,這不是拍馬奉承。語言端正,行為正直,指責

別人的過錯,這不是詆毀挑剔。有時順從他人,有時剛強果敢,和萬物一起運行,不出於道德的範圍之外。

《詩經》上說:“軟的不把它吃掉,硬的也不吐掉。不欺侮鰥夫寡婦,不畏懼強暴的人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