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時禮義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(《韓詩外傳·卷六•第十八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15

經義:

本章里通過讚美楚莊王,表明了鄰國之間所應該持有的態度。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,雖然孟子說他們是“三王之罪人”,但是春秋時稱霸諸侯的君主,並不完全靠武力,除了其武力強盛之外,他們也尊禮重信,如帶領諸侯朝見周天子,調停諸侯之間的紛爭等等,即使從儒家的角度來看,仍然有其可取之處。楚莊王在鄭襄公已經臣服的情況下,並不佔領他的土地;在晉國軍隊來威逼自己的情況下,並沒有因為晉國的強大而退縮,晉軍被打敗之後,也並不窮追不捨,這些都說明了在春秋時期,禮義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持;而到了戰國之時,便完全不同了,才真正成為了武力詐術的鬥爭。所以,這里對於楚莊王的讚美,也是可以的。

經文:

楚莊王伐鄭。鄭伯肉袒,左把茅旌,右執鸞刀,以進言於莊王,曰:“寡人無良邊陲之臣,以幹大褐,使大國之君沛焉,遠至此。”

莊王曰:“君子不令臣交易為言,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也,而微至乎此。”

莊王受節,左右楚軍退舍七里。將軍子重進諫曰:“夫南郢之與鄭,相去數千里,大夫死者數人,廝役死者數百人。今克而弗有,無乃失民臣之力乎?”莊王曰:“吾聞古者不穿,皮不不出於四方以是君子之重禮而賤財也。其人,不要其土。人告以從而不舍,不祥也。吾以不祥立乎天下,災及吾身,何取之有?”既,晉之救鄭者至,曰:“請戰。”莊王許之。將軍子重進諫曰:“晉,強國也,道近兵銳,楚師奄罷,君其勿許。”莊王曰:“不可。強者我避之,弱者我威之,是寡人無以立乎天下也。”乃遂還師以晉寇。莊王援而鼓之,晉師大敗,士卒奔者爭舟,而指可掬也。莊王曰:“噫!吾兩君不相好,百姓何罪?”乃退楚師,以晉寇。

《詩》曰:“柔亦不茹,剛亦不吐。” 

語譯:

楚莊王攻打鄭國,鄭襄公脫去上衣服罪,左手拿著旌旗,右手拿著鸞刀,對楚莊王說:

“我得罪了您防守邊疆的大臣,觸犯了上天,使它給我降下大禍,讓您這一位大國的君主生氣,屈尊來到這麼遠的地方。”

楚莊王說:“您的惡臣往來說壞話,使我能夠得以見到您,才到這里。”

楚莊王接受了鄭伯的旌節,讓左右指揮楚軍退後七里休息。將軍子重向楚莊王進諫說:“郢都和鄭國之間相距有幾千里,在這次戰鬥中我們戰死的大夫有好幾個人,士兵死了幾百人,現在攻取了鄭國卻不佔有它,豈不是白白地浪費了老百姓和大臣們的力氣嗎?”楚莊王說:“我聽說古時候盛湯的器皿不破,皮革不朽壞,國家財物還不夠豐足的情況下,不到四方去朝聘征伐,這樣可以顯示出君子看重禮儀而輕視財物。所求的是人,而不是他的土地。如果人已經服從我了,我卻還不赦免他的罪過,這是不吉祥的。我以不吉祥的作為而自處,災禍就會降臨到我的身上,還能夠從別人那里取得什麼呢?”過了一段時間,晉國來救鄭國的軍隊到了,向楚莊王請求一戰,楚莊王答應了。將軍子重向楚莊王進諫說:“晉國是強國,離這里很近,兵力精銳,楚軍疲勞已久,您還是不要答應他。”楚莊王說:“那樣不行。強大的我就避讓他,弱小的我就威脅他,這會讓我無法自立於天下。”於是率領軍隊回頭迎擊晉軍,楚莊王親自擊鼓進軍,晉軍大敗,逃跑的士兵爭著上船,扳船的手指被砍下,船里的手指可以用手捧起來。楚莊王說:“唉,我們兩國的國君不友好,老百姓有什麼罪過?”就命楚軍退兵,讓晉國的軍隊逃逸。

《詩經》上說:“軟的東西不吃掉,硬的東西不吐掉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