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真正賢能之士不易(《韓詩外傳·卷六•第十三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14

經義:

賢人是國家最重要的財富,得到他們就可以國家昌盛,失去他們必將國破家亡。本章所舉的四個例子都意在說明這一問題。“困而不知疾據賢人,而不亡者,未嘗有之也”。但就國君而言,如何能夠識別賢人、得到賢人則是一個大問題,就大多數國君而言,他所任用的大臣,都是他認為的賢人,但事實上很多都是對國家造成危害的人。求賢的道理是易於明瞭的,但是得賢的結果卻是不容易辦到的。

經文:

易曰:“困於石,據於蒺藜,入於其宮,不見其妻,凶。”此言困而不見據賢人者也。昔者秦繆公困於殽,疾據五羖大夫、蹇叔、公孫支而小霸晉文公困於驪氏,疾據咎犯、趙衰、介子推而遂為君越王勾踐困於會稽,疾據範蠡、大夫種而霸南國齊桓公困於長勺,疾據管仲、寧戚、隰朋而匡天下。此皆困而知疾據賢人者也。夫困而不知疾據賢人,而不亡者,未嘗有之也。

《詩》曰:“人之云亡,邦國殄瘁。”無善人之謂也。

語譯:

《周易》裏面說:“在亂石裏受困,依附在蒺藜之上。回到家裏,看不到自己的妻子,

是不祥之兆。”這裏說的是受困卻沒有賢人可以依靠。以前秦穆公在殽山被晉國軍隊打敗了,立刻就依靠百里奚、蹇叔、公孫支的輔佐而稱霸;晉文公被驪姬所迫害出奔,立刻依靠咎犯、趙衰、介子推的協助,回國之後做了國君;越王勾踐在會稽山被吳王夫差所敗,立刻依靠範蠡、文種的輔佐,滅亡了吳國,在南方稱霸;齊桓公在長勺之戰中被魯國打敗,立刻依靠管仲、寧戚、隰朋的輔佐而稱霸諸侯,匡正天下。這些都是受困之後而知道立刻去依靠賢人的人。如果受困之後不知道立刻去依靠賢人,卻沒有滅亡的,還沒有過。

《詩經》上說:“賢人都逃走了,國家也就遭受病困了。”這裏說的是國家沒有賢人的意思。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