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以誠立,雖立不久(《韓詩外傳·卷六•第九章》)
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13
經義:
孔子說過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可見學思並進,學問才能有真正的進步。學習的本質不在於獲取書面的知識,而在於能夠身體力行,因為有知識而傲慢,正好與學習的目的顛倒了。“誠”是儒學中一個核心的概念,一切都以誠心而獲得成立,如果有絲毫詐偽之心,則失之毫釐,謬以千裏,因此便會“雖立不久”、“雖言不信”。天資的美好,也要靠學習“君子之道”才能夠發揮作用。
經文:
子曰:“不學而好思,雖知不廣矣。學而慢其身,雖學不尊矣。不以誠立,雖立不久矣。誠未著而好言,雖言不信矣。美材也,而不聞君子之道,
語譯:
孔子說:“不學習而喜歡自己思考問題,即使能夠有知識,但是知識面也不會寬廣。去學習了,但是行為侮慢,即使學了也不會尊貴。不用真誠來安身立命,即使能夠立足,但也不會長久。誠心還沒有顯著卻喜歡多說話,即使說了別人也不會相信他。材質雖然美好,如果沒有聽聞過成為君子的道理,對小事情細心審核,卻妨害了大事,災禍一定會降臨到他的身上。”《詩經》上說“這樣如何能夠辦得好?大家一起溺水淹沒了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