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11
經義:
齊桓公三次訪問,卻不能見到一個小臣,不惜去了五次才見到。無論從齊桓公方面來說,還是從小臣方面來說,都是重“道”的表現,不這樣去做,就不能夠顯示“道”的尊貴。這裏的“道”就是文章中所說的“仁義”,愛好仁義的君主,才會有愛好仁義的士人去輔佐他,尊重道的士人,才能夠不會因為要求富貴而出仕。因此,齊桓公能夠成為諸侯的霸主,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。
經文:
齊桓公見小臣,三往不得見。左右曰:“夫小臣,國之賤臣也。君三往而不得見,其可
語譯:
齊桓公去見一個小臣,去了三次卻沒有見到。齊桓公身邊的人對他說:“小臣,是國家中地位低微的臣子。您去了三次都沒有見到他,就不要再去見他了吧。”齊桓公說:“啊,這是什麼話!我聽說過,普通的平民不想得到富貴,他不會輕易地出仕,將自己的身體交給萬乘的國君;萬乘的國君如果不愛好仁義,不會輕易地委曲自己的身體,去拜訪一個平民。即使這位先生不想要富貴也是可以的,但是我不能不愛好仁義。”於是去了五次才得以見到。天下的諸侯聽說了這件事,認為齊桓公對於一個平民都能夠屈節去拜訪他,何況對於國君呢?於是一個接一個地去朝見齊桓公,沒有不來的。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多次召集諸侯的盟會,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,就是由於這個原因啊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君王德行高大正直,天下都會順從他。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