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名—— 確定社會職責的名重要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三十四章》)
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10
經義:
《論語》中說“名不正則言不順”,非常重視“正名”,因此儒家有時也被稱為“名教”。司馬光在《資治通鑒》中說:“天子之職莫大於禮,禮莫大於分,分莫大於名。” 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說:“惟名與器,不可以假人。”本章中所說的只是一件小事,一個用詞的區別,但是孔子卻很重視,可見“名”的確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範疇之一。
經文:
孔子侍坐於季孫,季孫之宰
語譯:
孔子陪同季孫坐著,季孫的家臣通對他說:“如果國君派人來借馬,可以給他嗎?”孔子說:“我聽說國君從大臣那裏拿東西叫做取,不叫做假。”季孫領悟了孔子的意思,就對他的家臣通說:“從今以後,國君來取東西,就說是取,不要說是假。”孔子說:“把‘假馬’這個名目更正之後,君臣之間的名義就確定了。”《論語》中說:“那一定是糾正名分上的用詞不當吧!”《詩經》中說:“君子不要輕易地說話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