榜樣的力量——天下往之謂之王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三十一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10

經義:

本章是講君王的治道,主要來自於《荀子·君道篇》。君道即治道,是多方面的,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則,即本章中所說的“四統”,對於這“四統”的具體解釋也很清楚,養育百姓,任賢使能,制定禮儀,這些都是保證國家得以昌盛、老百姓得以安定的重要方法,但都不出於這“四統”之外。至於“四統”的核心,則是本章開頭所說的如何能夠為天下除去災害,使老百姓聚集在一起。

經文:

“道者何也?”曰:“君之所道也。”“君者何也?”曰:“也,能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。”“王者何也?”曰:“往也。天下往之謂之王。”曰:“善生養人者,故人尊之;善辯治人者,故人安之;善設顯人者,故人親之;善粉飾人者,故人樂之。四者具,而天下往之。四統無一,而天下去之。往之謂之王,去之謂之亡。故曰道存則國存,道亡則國亡。夫省工商,眾農人,謹盜賊,除奸邪,是所以生養之也。天子三公,諸侯一相,大夫擅官,士保職,莫不治理,是所以辯治之也。決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,賢以為三公,賢以為諸侯,次則為大夫,是所以粉飾之也。故自天子至於庶人,莫不稱其能,得其意,安樂其事,是所同也。若夫重色而成文,累味而備珍,則聖人所以分賢愚,明貴賤。故道得則澤流群生,而福歸王公。澤流群生,則下安而和;福歸王公,則上尊而榮。百姓皆懷安和之心,而樂戴其上,夫是之謂下治而上通。下治而上通,頌聲之所以興也。”《詩》曰:“降福簡簡,威儀反反。既醉既飽,福祿來反。

語譯:

“道是什麼?”回答說:“就是國君所遵循的路線。“什麼是國君呢?”回答說:“君就是群的意思,使大家聚在一起。為天下萬物除去災害的就是國君。”“王是什麼呢?”回答說:“就是往的意思,天下人都到他那裏去,就叫做王。”又說:“善於養育人民的,人民都尊敬他;善於治理人民,人民就感到安樂;善於重用人的,人們就去親近他;善於用衣服來裝飾人的,人民就感到快樂。這四種治理天下的原則具備了,天下人就都到他那裏去。如果這四種原則一項都不具備,那麼天下人都離開他。到他那裏去就叫做王,離開他就叫做滅亡。所以說:治道存在的地方國家就存在,治道消亡的地方國家就滅亡。減少工匠和商人的數量,增加農民的數量,嚴防盜賊,除去奸邪,這是養育老百姓的辦法。天子設有三公,諸侯設有一位卿相,大夫專領一官,士人謹守他的職責,這樣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很好,這是治理天下的辦法。依照德行來確定他的爵位,根據才能授予他官職,賢能的就讓他做三公,讓他做諸侯,次一等的就讓他做大夫,這就是用來文飾他們的。所以從天子到一般的老百姓,沒有不和他的才能相稱的,沒有不合乎自己心意的,沒有不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安樂的,這是大家所相同的地方。至於用各種色彩以成為文飾,用各種滋味來準備飲食,就是聖明的人用來分別賢愚,表明地位的高低的,所以遵循治道,恩澤就能夠滋潤天下的老百姓,福祉就會屬於王公。恩澤能夠滋潤天下的老百姓,那麼老百姓就會安定而和順;福祉歸於王公,那麼在上位的人就很尊貴而榮顯。老百姓都懷著安定和順的心情,就樂於愛戴他們的君上,這就叫做下麵的老百姓治理得好,他們的君上也會通達。下麵得到治理,上面能夠通達,這是歌頌的聲音所以興起的原因。”《詩經》上說:“上天降下大福祿,祭禮的儀式隆重又端莊。神靈已經喝醉吃飽了,福祿返回到祭祀的人。”

 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