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生德,禮興善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三十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10

經義:

本章的出發點是“仁義根於心”,實則也是孟子的“性善”之說。要使得這種仁義之性表現出來,必須有一定的社會環境,如時雨一樣降落下來,這種善性也就會像雨後的草木一樣蓬勃生長。因此,儒者強烈期待一種聖王的禮法規範,以期發揮人性中的善質。

經文:

如歲之旱,草不潰茂。然天悖然興雲,沛然下雨,則萬物無不興起之者。民非無仁義根於心者也,王政怵迫而不得見,憂鬱而不得出,聖王在,彼厲躧舄。視不出,而天下隨,倡而天下和,何如在此有以應哉!《詩》曰:“如彼歲旱,草不潰茂。”

語譯:

就好像是乾旱的年頭,草就長得不茂盛。但是天空突然升起了雲,下起了大雨,那麼萬物都會興盛起來。老百姓並不是沒有仁義之念根植在心中,只是因為君王的政治使他們感到恐懼和逼迫,不能夠表現出來,心裏憂鬱不能夠表達出來。如果聖明的君王統治天下的話,穿著禮服,拖著鞋子,視線不出房屋之外,天下就跟隨自己;提倡某件事情,天下都應和他,萬物隨著雨水而勃興,哪里比得上老百姓對於聖王的應和呢!《詩經》上說:“就好像是幹早的年頭,草就長得不茂盛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