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和道家本來就是相通的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二十三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08

經義:

衣食充足,無饑無寒,這是實行禮儀的基礎。禮儀的實行與天道相配合,治理天下自然也就容易了。“不出戶而知天下,不窺牖而見天道”,雖是出於《老子·第四十七章》中的話,但不妨用來表達儒家的觀念,禮義既行,不必出戶而天下已治,不必窺牖而合乎天道,當然也是儒家治道的理想——儒家和道家本來就是相通的。

經文:

夫百姓內不乏食,外不患寒,則可教禦以禮義矣。《詩》曰:“烝畀祖妣,以洽百禮。”百禮洽則百意遂,百意遂則陰陽調,陰陽調則寒暑均,寒暑均則三光清,三光清則風雨時,風雨時則群生寧,如是而天道得矣。是以不出戶而知天下,不窺牖而見天道。《詩》曰:“惟此聖人,瞻言百里。”“於鑠王師,遵養時晦。”言相養之至於晦也。

語譯:

老百姓肚子裏不乏食物,在外面有衣服可以禦寒,就可以用禮義來教化管理他們了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將祭品進獻給我的祖先,使它和各種禮儀都能相配合。”能夠與各種禮儀相配合,那麼各種心願也就能夠得到滿足了;各種心願得到滿足,陰陽二氣也就能夠得到調和了;陰陽能夠得到調和,寒暑冷熱也就能夠適宜,日、月、星辰三光就都能清明;三光清明,風雨也就能夠按時出現;風雨按時出現,那麼天下的生物都能夠得到安寧,這樣就已經與天道相合了。所以足不出戶就能夠知道天下的事情,不必從窗口看就能夠瞭解天道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只有這樣的聖人,他的目光遠大,可以看到百里之外。”“文王的軍隊真是美好啊,率領天下的諸侯,來奉養昏憒的商紂王。”說的是奉養他到昏昧的地步,以養成其惡來討伐他。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