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古者,所以知今也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十九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07

經義:

歷史給人的借鑒是巨大的。中國古代史官建立得很早,《漢書·藝文志》所謂:“古之王者,世有史官,君舉必書,所以慎言行,昭法式也。”在世界文明之中,中國史學也最為發達,這與古人“以史為鑒”的思想是分不開的,所以古代史家都具有極強的責任感與目的性,給後人提供借鑒。本章中所說的“明鏡者,所以照形也;往古者,所以知今也”,也是古人常見的一種說法。我們讀古時史事,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為了給今人以啟發。

經文:

昔者禹以夏王,桀以夏亡;湯以殷王,紂以殷亡。故無常安之國,宜治之民,得賢則昌,不肖則亡。自古及今,未有不然者也。夫明鏡者,所以照形也;往古者,所以知今也。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,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,則無以異乎卻行而求逮於前人。鄙語曰:“不知為吏,視已成事。”或曰:“前車覆,後車不,是以後車覆也。”故夏之所以亡者、而殷為之,殷之所以亡者,而周為之。故殷可以鑒於夏,而周可以鑒於殷。詩曰:“殷鑒不遠,在夏後之世。”

語譯:

以前禹建立夏朝,統一天下,桀擁有夏朝,卻讓自己滅亡了;湯建立殷朝,統一了天下,紂擁有殷朝,卻讓自己滅亡了。所以沒有長久安定的國家,沒有適合治理的老百姓,得到賢能的人就會昌盛,任用不賢的臣子就會滅亡。從古到今,沒有不是這樣的。明亮的鏡子是用來照形體的;古代的事情是用來瞭解今天的。知道厭惡古時候國家之所以危亡的原因,卻不遵循國家之所以安定長存的道理,這和向後走卻希望追上前面的人沒有什麼兩樣。俗語說:“不知道怎麼做官,就看前面的官吏已經做過的事。”有人說:“前面的車子翻了,後面的車子卻不引以為戒,所以後面的車子也翻了。”所以導致夏朝滅亡的事情,殷朝也去做,所以滅亡了;導致殷朝滅亡的事情,周朝也去做,所以周朝滅亡了。所以殷朝可以用夏朝的滅亡來作為自己的借鑒,周朝可以用殷朝的滅亡來作為自己的借鑒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殷朝的借鑒不遠,就在夏桀的時代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