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07
經義:
聖主能得賢臣,君臣遇合,這是古代治道的理想狀況,但這種情形在古代卻比較少,從古到今,沒有不滅亡的朝代,這當然由於歷史上的君臣更多的是平庸之輩,等到一國將亡之時,無疑都是昏庸之主和奸佞之臣。《周易》中說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”,君主各賢其臣,因此,國家的命運常常決定於君主本身的賢明程度。本章中區分了人君不同的輔佐,所謂人師、人友、人吏、人隸,不同的輔佐者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前途。儒者最大的理想是為帝王師,因此“人師“被列為最高,這些人都是明道之士,雖然不必直接參加政事的管理,但是對於治道瞭若指掌。
經文:
智如泉源,行可以為
語譯:
智慧像是泉水的源頭那樣沒有窮盡,行為可以作為他人準則的人,這是老師。智慧可以磨煉他人,行動可以輔佐他人,這是朋友。依據法制,謹守自己的職責,而不敢去做壞事,這是官吏。在他人面前,稱合別人的心意,別人叫喚一聲,他就答應兩聲,這是僕隸。所以上等的君主以老師作為自己的輔佐,中等的君主以朋友作為自己的輪佐,下等的君主以官吏作為自己的輔佐,使國家危亡的君主以僕隸作為自己的輔佐。古語說:“淵流廣闊,其中的魚就很大;主上賢明,他的大臣就有智慧;君臣互相觀察而志意相投,一定是從內心發出來的。”所以眼睛都很明亮的人能夠互相看到,語言相同的人可以互相聽到,志意相同的人互相跟隨,不是賢明的人就不能夠用賢明的人。所以君主任用自己左右的輔佐大臣,國家存亡的機微、是非得失的關鍵也都存在於其中,難道可以不謹慎嗎?《詩經》上說:“你的德行不修,所以背後和旁邊都沒有人支持你。你的德行不修,所以沒有公卿大臣來輔佐你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