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慮不若與眾慮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十五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06

經義:

天子之所以能夠有廣博的見聞,並不是要通過自己的親身考察才知道,而是通過廣泛吸取大臣乃至一般老百姓的意見,才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,這是相當重要的。古語說:“兼聽則明,偏信則暗。”這實是不刊之論。不僅是治國如此,它甚至可以推及到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。

經文:

傳曰:天子居廣廈之下,帷帳之內,旃茵之上,被躧舄,視不出閫莽然而知天下者,以賢左右也。故獨視不若與眾視之明也,獨聽不若與眾聽之聰也,獨慮不若與眾慮之工也。故明王使賢臣輻湊並進,所以中正而致隱居之士。《詩》曰:“先民有言,詢於芻蕘。”此之謂也。

語譯:

古書上說:天子居住在廣大的房屋之下,在帷帳之中,坐在毛毯床墊上,穿著禮服,拖著鞋子,視線不出房門之外,卻知道天下的事情,這是因為他左右的臣子都很賢明的緣故。所以一個人看不如眾多人一起看得清楚,一個人聽不如許多人一起聽得明白,一個人考慮不如很多人一起考慮周到。所以聖明的君王讓賢臣像車輪的輻條聚集在車轂上一樣聚集在周圍,所以能夠和正直的人相往來,將隱居的賢人也招致到自己這裏來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古代的賢人說過,有事情要詢問到割草砍柴的人。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。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