祥瑞觀念也有其積極的意義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十二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05

經義:

祥瑞的事當然未必有什麼真正的依據,但對於古人來說則是一種激勵手段。古人注重天人合一,所以自然界的和諧代表了社會的和諧,想求得自然界的風調雨順,五穀豐登,必有賴於人事的和諧,二者相輔相成。這種信念,一方面刺激君主追求社會的和平安定,不敢任意妄為。另一方面也養成君主對於自然現象的戒懼,不敢放縱自我。所以,祥瑞觀念也有其積極的意義,應該辯證地看。

經文:

成王之時,有三苗貫桑而生,同為一,大幾滿車,長幾充箱。成王問周公曰:“此何物也?”周公曰:“三苗同一秀,者天下殆同一也。”比幾三年,果有越裳氏重九譯而至,獻白雉於周公。曰:“道路悠遠,山川幽深,恐使人之未達也,故重譯而來。”周公曰:“吾何以見賜也?”譯曰:“吾受命國之黃髪曰:‘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,海之不波溢也,三年於茲矣。意者中國殆有聖人,往朝之。’於是來也。”周公乃敬求其所以來。《詩》曰:“於萬斯年,不遐有佐”。

語譯:

周成王的時候,有三株禾苗貫穿桑樹生長,共同抽出一顆穗,大小幾乎可以裝滿車子,

長度也有車廂那麼長。周成王問周公說:“這是什麼?”周公說:“三株禾苗共同抽出一顆穗,大概天下要一統了吧。”等過了三年,果然有越裳氏的使者經過多次的翻譯來到朝廷,把白色雉鳥獻給周公說:“路途很長遠,又有幽遠深邃的高山大河阻隔,語言又不通,恐怕派來的人不能夠傳達意思,所以經過多次的傳譯,前來朝貢。”周公說:“我憑什麼能夠受到貴國的賜與?”翻譯的人說:“讓我來做翻譯的國家中,有老年人說:‘上天沒有降下狂風暴雨,大海沒有泛溢波濤,已經很久了,到現在有三年時間了。料想中國大概有聖人出現何不去朝見他呢?’所以就來了。”周公於是恭敬地尋求他們來的緣故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國祚綿延萬年之久,豈會沒有人來輔佐他?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