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政者要能夠以身作則(《韓詩外傳·卷五·第十一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05

經義:

在上位的君主或者大臣,他們都是老百姓所取法的對象,所以在上位的人總要以身作則,才能夠使天下安定。尤其是君主的一舉一動,都要有其法度,一有錯失,便對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。古代社會的最基本要求是能夠符合倫理綱常,孝、敬、祭、勸等等內容,都是保持社會安定的基本法則,因此,要想百姓能夠做到這些,必須國君大臣先做到這些。今天的社會也是同樣,執政者要能夠以身作則,遵紀守法,不以權謀私,一心為民眾著想,那麼民眾自然也會趨向於美善和諧。

經文:

上不知順孝,則民不知反本。君不知敬長,則民不知貴親。禘祭不敬,山川失時,則民無畏矣。不教而誅,則民不識勸也。故君子修身及孝,則民不矣。敬孝達乎下,則民知慈愛矣。好惡喻乎百姓,則下應其上如影響矣。是則兼制天下,定海內,臣萬姓之要法也。明王聖主之所不能須臾而舍也。《詩》曰:“成王之孚,下土之式。永言孝思,孝思惟則。

語譯:

為人君上的不知道孝順父母,百姓也就不知回報天地父母。君主不知道尊敬長輩,百姓也就不知道尊重親戚。祭祀始祖的儀式如果不恭敬,如果不按時祭祀名山大川,那百姓也就沒有什麼畏懼的了。不教育他,一旦犯罪就把他殺掉,那麼百姓也就不知道互相勸勉了。所以君子修養自己的身心,孝順父母,百姓就不會背叛。恭敬長輩、孝順父母能夠從上而影響到下,那麼百姓就知道慈愛了。告訴百姓自己喜歡什麼厭惡什麼,那麼百姓回應他們的君主就好像影子跟隨形體,像回聲回應原聲一樣迅速。這樣才能統治天下,安定海內,讓所有百姓都能夠順服。這是聖明的君主一時一刻都不能夠放棄的方法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周成王守信用,是天下的好榜樣。永遠要實行孝道,就如先王那樣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