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04
經義:
《莊子》中有一句話說: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進乎技矣。”技術層面的東西可以學會,但是在技術層面之上的,所表現出來的則人人不同,這不同之處便在於每個人有不同的修養和人格。儒家之道與道家雖然不同,“道”和“技”的分別卻有類似之處。對於儒家而言,音樂即人格,《樂記》中說:“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,唯樂不可以為偽。”音樂最能表現一個人的人格,孔子說:“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。”音樂代表了一個人人格的完成。這一章裏所講孔子學琴的經歷便體現了這一點。曲、數這些東西,都是屬於技術層面的,而意、人、類等則屬於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東西,最後孔子彈奏《文王之操》,完全表現了文王的人格形象。
經文:
孔子學鼓琴於
語譯:
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,長時間沒有進步。師襄子說:“您可以再進一步了。”孔子說:“我已經能夠掌握它的曲調,但是還沒有掌握它的演奏技巧。”過了一段時間,師襄子說:“您可以再進一步了。”孔子說:“我已經掌握了它的技巧,但是還沒有能夠掌握曲中的意味。”過了一段時間,師襄子又說:“您可以再進一步了。”孔子說:“我已經能夠瞭解樂曲中所要表現的人格了,但是還沒有能夠掌握其中的至善之處。”過了一段時間,孔子說:“遠遠地望去,非常盛大,又很嚴肅,一定是創作這首樂曲的人。他的皮膚是黑色的,身材長大,統一天下,使諸侯都來朝見,這大概是文王吧!”師襄子離席而起,拜了兩拜說:“說得好。我認為這是《文王之操》。”所以孔子通過瞭解文王的樂曲,就能夠瞭解文王的人格。師襄子問道:“我想請問您為什麼知道它是《文王之操》呢?”孔子說:“是這樣。有仁德的人喜好偉壯,溫和的人喜歡裝飾,聰明的人喜歡彈奏,對人殷勤的人喜歡華麗。所以我知道這是《文王之操》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