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03
經義:
君民的關係很重要,要想得到老百姓的愛戴,首先要對老百姓有愛護之心,老百姓能夠擁護國君,自然兵強國興;如果只顧一己之歡,卻不顧惜老百姓,那麼百姓也就不為己用,便會很快覆亡。這是儒家一直強調的道理。另一方面,知道這個道理以後,對於國家的治理還要求賢,真正的賢人對於治理天下的瞭解,若指諸掌,一目了然,如果君主能夠完全的任用他,大則可以王天下,小則可以霸諸侯,如果不任用他們的話,國家的命運便岌岌可危了。這一章所述的主要是愛民、任賢這兩個方面的內容。
經文:
君者,民之源也。源清則流清,源濁則流濁。故有社稷者不能愛其民,而求民親己愛己,不可得也。民不親不愛,而求為己用,為己死,不可得也。民弗為用,弗為死,而求兵之勁,城之固,不可得也。兵不勁,城不固,而欲不危削滅亡,不可得也。夫危削滅亡之情,皆積於此,而求安樂是聞,不亦難乎?是
欲附下一民,則莫若
語譯:
國君是老百姓的源頭,源頭的水清,下流就清;源頭的水濁,下流也就渾濁。所以有國家的人如果不能夠愛護他的老百姓,卻想要求老百姓對自己親近和愛戴,那是得不到的。老百姓對於自己不親近也不愛戴,卻要求他們為自己所用,為自己犧牲,那也是得不到的。老百姓不為自己所用,不為自己犧牲,卻想要求兵力強盛,城池堅固,那也得不到。兵力不強盛,城池不堅固,卻想不會危險、削弱、滅亡,那是得不到的。危險、削弱、滅亡的情況,都在這裏積累起來,卻還要求國家安定快樂,那不是很困難嗎?這便是狂亂的人。可悲啊,狂亂的人等不了多少時間就會滅亡。所以在上的君主如果想要國家富強穩定安樂,最好是反省自己。
想要使臣下親附,使老百姓統一,最好是返回到對於政治的治理上。要管理好政事,讓風俗醇美,最好是先尋求賢能的人。那賢明的人,雖然生活在今天,但是他的志向卻在於實行古時的大道。因為天下的王公沒有喜歡這樣的大道的,他自己卻獨自去愛好它,天下的老百姓沒有去做的,而他卻獨自地去實行它。做這種事情的人一般都很窮困,但是他仍然去做它,而沒有一時一刻的懈怠減弱。他獨能明瞭古代的君王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的原因,也知道他們失掉天下的原因,他知道國家的安定和危險,好和壞,就好像是分辨白色和黑色一樣清楚,就是要尋求這樣有賢能的人。君主如果想要國家強大穩定安樂,那最好就是和這樣的人共同去治理它。大用這樣的人就可以統一天下,諸侯都來臣服;小用他也可以使自己國家的威嚴達到鄰近的國家,沒有人能夠抵擋住。像殷朝用伊尹,周朝用薑太公,這可以說是大用他們了;齊國用管仲,楚國用孫叔敖,這可以說是小用他們了。大用他們就像殷、周那樣統一天下,小用他們就像齊、楚那樣成就霸業,所以說:精粹完全地任用他們就可以統一天下,駁雜而不完全任用他們就可以成就霸業,完全不用他們就沒有國家不滅亡的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天下沒有好政治,就是因為不用賢良的人。|不任用賢良的人而不亡國的,還沒有過。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