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才是舉——賢能不待次而舉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三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03

經義:

這一章所說的是任人以及養民的問題。舉賢廢不肖,完全依照他本身的道德和才能,而並不考慮他的出身,因此出身雖然高貴,如果沒有才能,不行禮義,就廢黜他;出身雖然低賤,但是有才能而知禮義,就任用他。對待老百姓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方法,或養之,或放之,或殺之,各據其不同的情形。

經文:

王者之政,賢能不待次而舉,不肖不待須臾而廢,元惡不待教而誅,中庸不待政而化。分未定也,則有昭穆。雖公卿大夫之子孫也,行絕禮,則歸之庶人,遂傾覆之民,牧而試之。雖庶民之子孫也,積學而正身行,能禮儀,則歸之士大夫。而待之,安則畜,不安則棄。反側之民,上收而事之。而衣食之,覆無遺。材行反時者,死之無赦,謂之天誅。是王者之政也。《詩》曰:“人而無儀,不死何為!”

語譯:

一統天下的王者的政治,有賢德和才能的人不需要等待官位升遷的一定次序,就得到任用,沒有才德的人立刻就被廢棄掉,大惡之人不必教育就加以誅滅,一般的老百姓不必等到國家政法全部推行就已經得到教化。如果名分還沒有確定,就按照賢能的等次來確定他們的地位。即使是公卿、大夫的子孫,如果行為背棄了禮儀,就把他們和一般老百姓歸在一起;即使是一般老百姓的子孫,通過積累學識,端正自身的行為,遵守禮儀,就把他們和士大夫歸在一起。作亂的人,管理他們,並考驗他們,等待他們能夠改過自新,如果能夠安定了,就養育他們,如果還是不安本分,就放棄他們。有聾啞等各種疾病的人,由公家給與他們救助,給他們衣服、食物,使他們能夠得到普遍的照顧,沒有遺漏。才性和行為違背時代禮義的,就把他們殺死,不得赦免,這叫做上天的誅殺,這是王者的政事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一個人如果沒有禮儀,為什麼不去死呢?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