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一生都在用真理、大道救天下(《韓詩外傳·卷五•第二章》)
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03
經義:
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,周室已經衰落,諸侯並起,孔子有一種匡救天下的信念,所以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奔走,最終也沒有實現他自己的理想,當時就有人說孔子是“知其不可而為之”。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,孔子的這種抱負和精神卻是值得讚歎的——他一生都在用真理、大道救天下。
經文:
孔子抱聖人之心,彷徨乎道德之域,逍遙乎無形之鄉,倚天理,觀人情,明終始,知得失。故興仁義,厭勢利,以持養之。於時周室微,王道絕,諸侯
語譯:
孔子懷抱著聖人的心志,在道德領域裏徘徊,在無形跡的境地裏逍遙自在,依靠著天理,來觀察人情,明白事物的終結和開始,知道得到和失去的際限,所以振興仁義之道,厭惡權勢和利益,用來保持和培養德行。這時周王室衰弱,治理天下的大道滅絕了,諸侯用武力互相征伐,強大的就逼迫弱小的,人口眾多的就欺淩寡少的,百姓得不到安寧,沒有人來振興法紀和政綱,禮儀和道義都廢棄敗壞,人和人之間的基本倫理也得不到維持。於是孔子從東到西,從南到北,勉力地去拯救它。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