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5-02
經義:
與本章類似的文字,在不少書裏都有記載。《呂氏春秋·精諭》記載的客人名字叫勝書,他和周公的對話有:“廷小人眾,徐言則不聞,疾言則人知之,徐言乎?疾言乎?周公旦曰:徐言。勝書曰:有事於此,而精言之而不明,勿言之而不成,精言乎?勿言乎?周公旦曰:勿言。”這一章的意思實際上是用微言向周公進諫,管叔、蔡叔和周公是兄弟,兄弟叛亂,客人想讓周公誅殺他們,以利於天下的安定,但這樣的事不好明說,只能用一種暗示的方法。這大概也算是古代的一種“幾諫”——婉言勸諫。
經文:
客有見周公者,應之於門曰:“何以道旦也?”客曰:“在外即言外,在內即言內。入乎?將毋?”周公曰:“請入。”客曰:“立即言義,坐即言仁。坐乎?將毋?”周公曰:“請坐。”客曰:“疾言則
語譯:
有個人去見周公,周公在門口對他說:“你有什麼話對我說呢?”客人說:“我在門外面就說外面的事,在門內就說門內的事,我是進去呢’還是不進?”周公說:“請進來。”客人說:“站著我就說道義的事,坐著我就說仁德的事,是坐著呢,還是不坐?”周公說:“請坐下。”客人說:“我快說聲音就很高,慢慢地說你就聽不到,我是說呢,還是不說?”周公答應著說:“我明白了。”第二天就率領軍隊,誅殺了管叔和蔡叔。所以這個客人善於運用不明白說出的語言,周公善於聽懂這些不明白說出的語言。像周公這樣,可以說是善於聽懂微妙的言語了。所以君子勸告人的話很微妙,他去解救別人的急難也很委婉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哪里是害怕走遠路呢?只是害怕走不快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