庸人不能主宰自己,隨波逐流(《韓詩外傳·卷四•第三十二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5-02

經義:

庸人不能主宰自己,隨波逐流,其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個人的資質問題,而是能否收束反省自己,就像孟子所說的那樣“求其放心”,心一旦放任而不去尋求,那麼種種欲望便會影響人的身心,所謂“五藏為政,心從而壞,遂不返”。一旦人能夠自省,便知道何事該做,何事不該做,以反省的態度去學習,必定會日新又新,每天都有新的進步,即使其天資不高,也絕不可能再是一個庸人。

經文:

所謂庸人者,口不能道乎善言,心不能知先王之法,動作而不知所,止立而不知所定,日選於物而不知所貴,不知選賢人善士而托其身焉。從物而流,不知所歸,為政,心從而壞,遂不反。是以動而形危,靜則名辱。

《詩》曰:“之子無良,二三其德。”

語譯:

所謂平庸的人,口中說不出合乎道理的語言,內心不能夠瞭解前代賢王的法度,行動起

來不知道自己應去做什麼,停下來的時候也不知道有什麼方向,每天去挑選事物,但是也不知道應該更看重哪一個,也不知道選有賢能和善良的士子託付自己。跟隨著各種事物流蕩,不知自己的歸宿,讓耳目之欲做自己的主宰,心裏也就跟著變壞,再也不能回頭。所以有所行動就會危險,什麼都不做也會受到侮辱。

《詩經》上說:“這個人沒有美好的品德,做事三心二意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