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論面相與人心(《韓詩外傳·卷四•第三十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30

經義:

人的內心世界和外表是相應的,內心如果有什麼想法,在外表上也一定會有所表現,不

論是善還是惡。甚至於一個人的境界,也可以通過觀察他的外表看出端倪。也就是本章中所說的:“夫形體也,色心也,閔閔乎其薄也。苟有溫良在中,則眉睫著之矣;疵瑕在中,則眉睫不能匿之。”

經文:

孔子見客,客去,顏淵曰:“客仁也?”孔子曰:“恨兮其心,兮其口,仁則吾不知也。言之所聚也”顏淵蹵然變色,曰:“良玉度尺,雖有十仞之土,不能掩其光。良珠度寸,雖有百仞之水,不能掩其瑩。夫形體也,色心也閔閔乎其薄也。苟有溫良在其中,則眉睫著之矣;疵瑕在中,則眉睫亦不匿之。”

《詩》曰:“鼓鐘於宮,聲聞於外。”

語譯:

孔子招待客人,客人離開後顏淵問:“這人是一個仁人嗎?”孔子說:“他的心裏充滿了怨恨,嘴巴像是額頭那樣寬,至於仁還是不仁,我不知道。這是流言所聚集的地方。”顏淵立刻改變了容貌,說:“一尺長的美玉,即使埋在十仞高的土地下面,它的光輝也是掩蓋不住的;美珠有一寸大小,即使沉在百仞深的水裏,也不能夠掩去它的光亮。人的形體包住他的內心,只是薄薄的一層。如果有溫和善良在其中,他的眉睫之間就會顯露出來;有不好的心思在其中,眉睫之間是不能夠掩藏的。”

《詩經》上說:“在宮室裏面敲擊鐘,在外面都能夠聽到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