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4-26
經義:
禮的核心是尊敬他人,所謂“自卑而尊人”,放低自己,尊敬他人。所以真正判斷一個人或者一種行為合不合禮,還要看它的實質是不是尊敬他人。魯君和晏子之間行禮,因為魯君為了表現對於對方的尊重,就將禮儀做得有些過分,如果晏子還是按照正常的禮儀去做的話,就會顯得不尊重對方,所以必然做得也會有些過分,因此孔子才會說“禮中又有禮”,這是禮的一個變數。
經文:
晏子
語譯:
晏子代表齊國到魯國去訪問,到了廟堂之上就走得很快,魯君授給他玉的時候,他就跪下來。子貢感到奇怪,就問孔子說:“晏子是懂得禮儀的人嗎?今天晏子到魯國來聘問,到了堂上就走得很快,國君授給他玉的時候,他就跪下來,這是為什麼呢?”孔子說:“他一定有他的道理,等他來看我的時候,我要問一問他。”過了一會兒晏子到孔子這裏來,孔子就問了他這件事。晏子回答:“根據上堂的禮儀,國君行走一步,臣子要行走兩步。現在魯國國君走得快,我怎麼敢不快步走呢?國君授玉給我的時候,躬身把玉放得很低,我敢不跪下來接受嗎?”孔子說:“好。禮儀之中又有禮儀。端木賜很少出使他國,哪里能夠懂得禮儀呢?”《詩經》上說:“禮儀全部合乎法度,談笑也都合乎規矩。”說的就是晏子這樣的人啊。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