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是社會治理、身心健康的根本(《韓詩外傳·卷四•第十一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26

經義:

禮之中包括了更多的人情的因素,這一章裏所說的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等各種關係,都在禮的範圍之內,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互相敬重愛護,為對方考慮得更多一些,自我反省也更多一些,所以強調個人的基本修養。這對於一個君主來說更加重要,因為社會風氣往往是上行下效的,所謂:“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,必偃。”如果君王能夠做到這一點,那麼對於推行這種禮義是不難的,對老百姓的教化作用也很大,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“老者安之,少者懷之,朋友信之。”

經文:

君人者,以禮分施,均遍而不偏。臣以禮事君,忠順而不【1】。父寬惠而有禮,子敬愛而致恭,兄慈愛而見友,弟敬【2】而不慢。夫照臨而有別,妻柔順而聽從。若夫行之而不中道,即恐懼而自竦,此全道也。偏立則亂,【3】立則治。請問兼能之奈何?曰:審禮。昔者先王審禮以惠天下,故德及天地,動無不當。夫君子恭而不【4】,敬而不【5】,貧窮而不【6】,富貴而不驕,應變而不窮,審之禮也。故君子於禮也,敬而安之。其於事也,【7】而不失;其於人也,寬裕寡怨而弗阿;其於儀也,修飾而不【8】。其應變也,齊給便捷【9】而不累。其於百官伎藝之人【10】也,不與爭能而致用其功;其於天地萬物也,不拂其所而謹裁其盛。其待上也,忠順而不解;其使下也,均遍而不偏;其於交遊也,緣類而有義;其於鄉曲也,容而不亂;是故窮則有名,通則有功。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,明通天地理,萬變而不疑。血氣平和,志意廣大,行義塞天地,仁【11】之極也。夫是謂先王審之禮也。若是則老者安之,少者懷之,朋友信之,如赤子之歸慈母也。曰:仁刑義立,教誠愛深,禮樂交通故也。《詩》曰:“禮儀卒度,笑語卒獲。”

語譯:

做國君的,用禮義分別對待老百姓,普遍而不偏愛。臣子用禮節來侍奉君主,忠誠柔順而不懈怠。父親寬厚慈惠而合乎禮儀,子女敬愛父母而且恭敬,兄長對弟弟慈愛友好,弟弟對兄長順從而不怠慢,丈夫眷念妻子但注重男女之別,妻子對待丈夫和順而聽從。這樣去做了,如果還不合乎道理,那麼就恐懼而自己感到驚竦,這才是萬全的道理。這些道理,如果只實行其中的一部分,就會造成混亂;如果全部實行了,天下就會得到治理。請問想要全部做到這些應該怎麼做?回答說:在於審察禮儀。以前賢明的君王審察禮儀,使天下人都得到恩惠,所以道德就像天和地那樣廣大深厚,所有舉動都很恰當。君子恭順而不恐懼,和敬而不害怕,貧窮但是不卑下,富貴但不驕傲,對於變化不會感到窮於應付,這是由於他對於禮義的審察。所以君子對待禮義,尊敬它而在其中感到安定。對待事情,合乎道理而不會有所過失;對待他人,寬厚少有怨恨,但也不去阿附;對待自己的儀容,有所修飾,但也沒有違禮之處;對待事物的變化,迅速敏捷而不覺得有所拖累;對待各種工匠以及有技藝的人,不與他們競爭這方面的才能,但能夠使他們為我所用,各盡其功;對於天地間的萬物,使它們各得其所,而裁取其中的美盛者以供使用。對待他的上級,忠誠順從而不懈怠;使用他的下屬,普遍而無所偏袒;對待自己的朋友,根據不同的類型而和他們來往,但是能夠合乎道義;對待鄉野之人,能夠寬大容讓,但是不至於讓他們亂了道義;所以窮困之時也能夠獲得好名聲,顯達之後則能夠建立功業,仁義覆蓋天下而沒有窮盡的時候。明智通達天地之間的道理,對待各種變化而無所疑惑。氣血安定平和,心胸志意廣大,施行仁義充塞天地之間,這是仁德和智慧的極致。這就是以前的賢王審察禮義。能夠做到這樣,年老的人會感到安定,年輕的人會懷念他,朋友也會信任他,就好像嬰兒回到慈母的懷抱中一樣。為什麼呢?因為君主施行仁愛,並建立道義,對老百姓的教化真誠,對他們的愛護深切,禮樂在老百姓中間通行的緣故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禮儀全部合乎法度,談笑也都合乎規矩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