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一統天下的經濟政策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三十五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22

經義:

老百姓怎麼樣才能夠安居樂業,這和管理者如何向他們徵收賦稅有很大關系。如果不徵收賦稅,在短時間內國家也許可以應付,但長期下去,統治階層便沒有足夠的財力去實施統治,所以不征賦稅是不現實的;但是如果老百姓的負擔過重,他們就會感到生活困難,甚至因此對統治者產生對抗的情緒,最後危及國家和社會的安全穩定。因此,收取賦稅應該有一個限度,這個限度在儒家看來,最好的就是實行什一稅,這樣既可以保持國家的收入,也可以保證老百姓的收入。

經文

王者之法等賦正事田野什一關市譏而不征,山林澤梁,以時入而不禁。相地而正壤理道而致貢,萬物群來,無有滯,以相通移,近者不隱其能,遠者不疾其勞,雖幽閒僻陋之國,莫不趨使而安樂之,夫是之謂王者之等賦正事。《詩》曰:“敷政優優,百祿是遒。”

語譯:

一統天下的王者制定賦稅的等級,正確處理各種事務,田地收取十分之一的賦稅;關卡和市集對物品進行檢查,但是不徵收賦稅;山林和水澤河流,按照特定的時間讓人民進去採伐或捕魚,而不禁止他們;考察田地的肥瘠情況,按等級來收取賦稅;按道路遠近收取貢物。各式各樣的貨物運來而沒有滯留,使各地的物產能夠相互流通。這樣,在近的地方的人民就不會隱藏自己的才能,遠方的人民也不會怨恨其勞苦,即使是處在遠方偏僻之處的國家,沒有不來到這裏並很快樂的,這就叫做王者制定賦稅的等級,正確處理各種事務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施行政令很寬和,各種福祿都聚集到這裏來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