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翟玉忠 付金才 發布時間: 2022-04-21
經義:
在中國文化中,人的最高境界不僅是“正己”,還要延及鳥獸草木,自然萬物,“正物”,這種人被稱為“大人”。
孟子將人分為四等:一是那些只會取悅權勢、逢迎上級的小人,佞臣;二是安定國家的忠臣;三是能夠踐行正義、走正確路線的“天民”;四是修正自己又澤及萬物的“大人”。《孟子•盡心上》說:“有事君人者,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;有安社稷臣者,以安社稷為悅者也;有天民者,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;有大人者,正己而物正者也。”
孟子還對君子、親戚、百姓、萬物的關係作了說明,從中我們能看到中國人生態的、博大的、圓融的人文境界——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、化萬物一以貫之。孟子指出,君子對於自然萬物,要愛惜節用而不必施予仁德;對於百姓,則普施恩澤但不必視作親人。君子首先要親近親人,進而把恩澤普施百姓;恩澤普施百姓,進而愛惜節用萬物。《孟子•盡心上》說:“君子之于物也,愛之而弗仁;於民也,仁之而弗親。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”
朱熹《四書集注》解釋“物”與“愛”:“物,謂禽獸草木。愛,謂取之有時,用之有節。”在先賢的禮義原則和制度設計中,人不僅要“保護環境”,更要“統理天地”,實現人的物欲與自然資源間的動態平衡,維繫生態的可持續發展,就是《荀子•禮論》所說的:“使欲必不窮於物,物必不屈於欲,兩者相持而長,是禮之所起也。”《中庸》也說:“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;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;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”
商湯是一位既能捨身造福百姓,又能參贊天地化育的偉大聖王——他真正做到了“仁民而愛物”。
戰國秦漢間流傳著不同的《湯誓》版本,其中《國語•周語上》引《湯誓》“余一人有罪,無以萬夫;萬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”根據其他典籍記載,這是商湯在桑林的祈禱。當時商朝剛建立,卻遇到大旱,連續五年沒有收成。商湯於是來到國都城外的桑林,向上帝祈禱:“我一個人的罪過,請不要累及萬民。天下百姓的罪過,懲罰都加在我身上,不要因我一個人的過失,讓天下人受懲罰。”他還以自己做犧牲,斷髮、以木夾手指,向上天祈福,結果大雨真下來了。《呂氏春秋•季秋紀•順民》說:“昔者商湯克夏而正天下,天大旱,五年不收。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:‘余一人有罪,無及萬夫;萬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無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。’於是剪其髮,櫪其手(櫪,壓擠,櫪手是古代的一種刑罰——筆者注),以身為犧牲,用祈福於上帝。民乃甚說,雨乃大至。”
我們能看到商湯犧牲自己,為民請命的大公無私精神。這是真正的“仁民”,而不是對人民施以小恩小惠。滅夏會耽誤農時,花費巨大人力物力,自然會遭到一部人的反對。面對大炮與黃油、軍事與民生間的選擇,商湯為天下人的長遠利益,義無反顧去討伐夏桀。
《史記》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,商湯有一次看到野外有人四面張網祈禱:“天上地下的都入我羅網!”他聽到後說,這不是一網打盡獵物嗎。商湯於是要那人撤去三面網,並祈禱:“要向左的向左跑,向右的向右跑,不聽命又無主張的,就到我網裡來吧!”天下眾諸侯聽說這件事,都說:“湯的德行太偉大了,禽獸都顧及到了。”《史記•殷本紀》載:“湯出,見野張網四面,祝曰:‘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。’湯曰:‘嘻,盡之矣!’乃去其三面,祝曰:‘欲左,左。欲右,右。不用命,乃入吾網。’諸侯聞之,曰:‘湯德至矣,及禽獸。’”
後來,“德及禽獸”“愛物”發展為中國古典經濟學重要的基本原則:自然原則,根據自然的生產能力安排人類的生產生活,節制資本、節制消費、節制欲望—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拙著《國富新論》第四章“中國古典經濟學輕重之術三原則”,該書由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出版。
將生態納入經濟生活範疇,讓天地萬物都生生不息,只有這樣,人類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——這是中華文明的高明偉大之處,也是她綿延數千年的重要文化基因。
經文:
“今爾有
語譯:
(王說)“我們當中有人反對滅夏義舉,他們說:‘我王不顧念商人的生產生活,興兵滅夏會影響農業生產,沒有糧食,商人怎麼活呢?’我理解反對者的意見,但夏桀的統治讓人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,結束其統治是上天交給我們的使命,我敬畏上天之命,不敢不興此義舉。反對者會有疑問:‘夏桀到底有何罪過?’他屢興大役,耗盡民力,肆意剝削夏民,人民已經對夏桀喪失信心,不再支持他。夏民們無奈地說:‘這殘暴的統治何時結束呢!我都想與你同歸於盡。’夏桀已站在人民的對立面,這就是他的罪過。滅夏勢在必行,一定能勝利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