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大一統國家結構形式比西方聯邦制更為高度發展(一)

作者: 翟玉忠 付金才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21

經義:

《湯誓》是商王朝建立者商湯滅夏、鳴條決戰前的誓師詞。同《甘誓》一樣,湯也以“天命”名義進行討伐。在中國文化中,“天命”不是抽象的,而是表現為具體行為——下文商湯歷數了夏桀的暴行。

大而言之,中國歷史分為兩大階段,一是秦漢以前,夏商周三代是以眾多諸侯為地方行政單位的政治-文化共同體;二是秦漢以後諸朝代,是以中央直接統治的郡縣為地方行政單位的政治-文化共同體。諸侯與郡縣的不同在於:諸侯有相對獨立的自治權,政治權力的轉移是世襲的。郡縣則直接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員管理,與當代官僚制度相似。

同西方政治組織形態比較,三代諸侯更像當代聯邦中的“邦”,不似歐洲中世紀極為獨立的“封建諸侯”。因為三代就有了大一統的制度設計,中央政府對地方諸侯有相當大的權力——涉及方方面面。如《虞書•堯典》所示,大舜王朝存在管理各種事務的官員。比如湯的先祖契,輔佐大禹治水有功,所以被封為主管民事教化的司徒。

契的封地在商地,被賜予子姓,這是商朝之所以稱商,作為諸侯興起的起點。司馬遷《史記•殷本紀》說:“封于商,賜姓子氏。契興于唐、虞、大禹之際,功業著于百姓,百姓以平。”

據《殷本紀》所記世系,可知湯是契的十四世孫。可見,夏與商並列存在,只不過在夏朝,商是夏的諸侯之一,夏則為政治共同體的核心。

代商的周也是這樣,周人的祖先叫後稷,名棄,是帝堯王朝的農師,被帝舜封于邰地,姓姬。

夏、商、周三代空間上並存、時間上繼起。商人興起,夏周則成眾多諸侯之一,周人興起,夏商則為眾多諸侯之一。《史記•殷本紀》記述武王伐紂勝利後一系列安撫政策,重要一項就是封商紂王的兒子繼承殷人的祭祀,其他商人後代也獲封為從屬於周的諸侯。因為商朝建立後,分封其子弟,後來這些人以國為姓,包括有殷氏、來氏、宋氏、空桐氏、稚氏、北殷氏、目夷氏。《史記•殷本紀》載:“釋箕子之囚,封比干之墓,表商容之閭。封紂子武庚祿父,以續殷祀,令修行盤庚之政,殷民大說……而封殷后為諸侯,屬周。”

夏商周“諸侯聯邦”的政治-文化共同體集權程度取決於中央政權的強弱。我們讀《史記•殷本紀》就會清楚地看到,每當中央政府混亂衰弱之際,“殷道衰”“殷衰”之時,就會“諸侯或不至”、“諸侯莫朝”。

《戰國策•齊策四》記載:“古大禹之時,諸侯萬國……及湯之時,諸侯三千。”《呂氏春秋•離俗覽•用民》更詳細說:“當禹之時,天下萬國,至於湯而三千余國,今無存者矣。”商末,武王伐紂會於盟津的諸侯就達八百之多,可見三代諸侯林立,並有不斷統一的趨勢。後經春秋戰國,秦漢將中國凝聚為難以裂解的政治-文化共同體,綿延至今!

這是符合人類政治共同體複雜化歷史大趨勢的——先賢將這種大一統、天下為公的政治形態稱為王道、大道,那是數千年來國人不變的理想!

在此意義上,大一統的中華治道符合世界歷史發展大勢——中國大一統國家結構形式比西方普遍施行的聯邦制更先進!

經文:

曰:“格爾眾庶悉聽朕言。非台小子,敢行稱亂!有夏多,天命之。

語譯:

鳴條之戰前,商湯召開誓師動員大會。他說:大家到這裡召開誓師大會,都要認真聽我講話。不是我商湯斗膽要滅夏,而是夏桀給人民帶來無窮禍患,是上天命令我們終結夏桀的統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