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4-20
經義:
古人和今人同屬於一類,因此他們就有共同的地方。用自己的心思來推測古人的心思,用自己的感情來衡量古人的感情,那麼大致上也應該是差不多的,即所謂“人情不遠”。如同本章中說的:“以心度心,以情度情,以類度類,古今一也”。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古今應該也有其一致的地方。“古今異情,其所以治亂異道”,當然靠不住。古人相信一些亙古不變的道理,這些道理被聖人貫穿在治理天下的方法之中,所以不能因為歷史記載不詳細,就認為古代沒有賢人善政。反觀今天最基本的治理原則,與古人恐怕也沒有很大不同吧。
經文:
夫詐人者曰:“古今異
語譯:
騙子說:“古代人和現代人的情勢不一樣,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也不相同。”一般人都愚蠢而沒有什麼知識,淺陋而不能思量。對於他所看到的東西,還會受到別人的欺騙,何況是一千年以後的事情呢?那欺騙者,在門庭之中還會對人進行欺騙,何況是一千年以前的事情呢?那麼聖人為何不能被他騙呢?答案是:聖人是用自己的心去推測別人的心,以自己的心思去測度別人的心思,以自己的情狀去測度別人的情狀,用一種事物去測度同類的事物,古代和今天都是一樣的。只要是事物的種類不變,時間雖然長久而它們的道理卻是相同的,所以心性依循著道理就不會迷惑。五帝之前沒有流傳下來賢人的事蹟,並不是沒有賢人,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。五帝之中沒有流傳下來的政事,並不是沒有好的政事,而是因為時間太長久的緣故。虞舜時代和夏朝有流傳下來的善政,但是沒有商代和周代那樣明白詳盡,並不是沒有善政,而是因為時間長久的緣故。事情經過的時間越長久,就會越簡略,時間靠得近,就會比較詳細。事情簡略我們只會知道它的大綱,事情詳細我們就會知道它的細節,所以愚蠢的人聽說了事情的大要,不會去推測它的細節;知道了事情的細節,也不會去總結它的大要,所以時間長久,就出現了差錯。三王和五帝的時代是政治最為清明的時代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不違背上帝的旨意,代代奉行,到了湯的時候也是一樣的。”說的就是古今一致。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