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者何以樂於水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二十五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9

經義:

水的特性可以用來比喻人的各種品格,有智、有禮、有勇、知命、有德,這些是儒家對於人的品格的描述,而人能夠樂於水,則出於對這些品格的贊同。《論語》中孔子說: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”這一章和下一章是對這幾句的發揮,可以對照起來讀。

經文:

問者曰:“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?”曰:“夫水者,緣理而行,不遺小,似有智者;動而之下,似有禮者;蹈深不疑,似有勇者;障防而清,似知命者;歷險致遠,卒成不毀,似有德者。天地以成,群物以生,國家以平,萬物以平,品物以正,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。《詩》曰:‘思樂泮水,薄采其茆。魯侯戾止,在泮飲酒。’樂水之謂也。”

語譯:

提問的人說:“有智慧的人為什麼愛好水呢?”回答說:“水,它遵循一定的道路而流動,不遺漏一點小空隙,這好像是有智慧的人;流動起來向低下的地方去,這好像是知道禮的

人;流到淵深的地方去而毫不遲疑,這好像是有勇氣的人;被堤壩圍住而澄清,好像是知道天命的人;經歷險阻而到達很遠的地方,最後流入江海,有所成功而不會毀滅,這好像是有道德的人。天地因此而成形,萬物因此而生長,國家因此而得到安寧,許多事情因此而得到和平,各類事物因此而得到端正,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喜歡水的原因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泮水那邊很快樂,人們在水裏采蓴菜。魯國的君主來到這裏,在泮水岸上飲酒。”說的就是喜歡水啊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