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則稱君,過則稱己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二十三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9

經義:

本章所說主要是君臣之間的關係。在古人看來,作為大臣,應該將好名聲、好事情都推到君主身上,壞事及壞名聲都自己來承擔,所謂“善則稱君,過則稱己”,這便是所謂的君臣之義。舜和禹都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就如同表演一樣,將這種道理通過對有苗氏的態度表現出來,按照孟子的話說是“易地則皆然”。這種道理在今天當然不能夠通行,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,但是在古代社會裏,尤其是遠古時代,君主的地位通常會被神化,出現這樣的觀念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經文:

當舜之時,有苗【1】不服。其不服者,衡山在南,㞶山在北,左洞庭之波,右彭澤【2】之水,由此險也。以其不服,禹請伐之,而舜不許,曰:“吾喻教【3】猶未竭也。”久喻教而有苗民請服。天下聞之,皆薄禹之義,而美舜之德。《詩》曰:“載色載笑,匪怒伊教。”舜之謂也。問曰:“然則禹之德不及舜乎?”曰:“非然也。禹之所以請伐者,欲彰舜之德也。故善則稱君,過則稱己,臣下之義也。假使禹為君,舜為臣,亦如此而已矣。夫禹可謂達乎人臣之大體也。”

語譯:

舜做天子的時候,西南一帶的有苗氏不服從他的管理。他們之所以不服從,是因為其居住的地方,南面有衡山,北面有岐山,西面是洞庭湖,東面是鄱陽湖,有這樣的險阻。因為他們不服從,禹就請求討伐他們。舜不同意,說:“我的教化還沒有竭盡全力。”經過長期的勸諭教化,苗民請求歸服。天下人聽說之後,都鄙薄禹的道義,讚美舜的道德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臉色溫和,笑容滿面,這不是發怒,而是對他們實行教育。”說的就是舜啊。有人問:“那麼禹的道德比不上舜嗎?”回答說:“不是這樣的。禹之所以請求討伐有苗氏,正是想要彰顯舜的道德。所以善的地方就說是君王做的,錯的地方就說是自己做的,這是做臣子的道義。如果禹做君王舜做臣下的話,舜的作法也會和禹一樣。禹可以說是通達做人臣子的道理了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