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化是社會治理的根本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二十二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8

經義:

父子之間的爭訟,在古人看來是大逆無道的事情,但孔子卻從這件事裏引申出來另外一番道理。表面上看來,這只是一樁不合乎倫理和道義的事情,但應該探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。這種事情出現得越多,越加說明字管理者治理得不好,教化不力,孔子說這是“上失其道”,所以“仁義陵遲”。必須使老百姓明白禮樂,簡便易行,這才是教化的根本。如果沒有教化就用刑罰去懲處他們,就是在上者的不是,“不戒責成、慢令致期、不教而誅”都是不可行的。

經文:

傳曰:魯有父子訟者,康子欲殺之。孔子曰:“未可殺也。夫民父子訟之為不義久矣,是則上失其道。上有道,是人矣。”訟者聞之,請無訟。康子曰:“治民以孝,殺一不義,以不孝,不亦可乎?”

孔子曰:“否。不教而聽其獄,殺不辜也。三軍大敗,不可誅也。獄讞不治,不可刑也。上陳之教而先之,則百姓從風矣。邪行不從,然後俟之以刑,則民知罪矣。夫一之墻,民不能踰;百仞之山,童子登遊焉。陵遲故也。今其仁義之陵遲久矣,能謂民無踰乎?《詩》曰:‘俾民不迷。’昔之君子其百姓不使迷,是以威厲而刑措不用也。故其仁義,謹其教道,使民目焉而見之,使民耳晣焉而聞之,使民心晣焉而知之,則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。《詩》曰:‘示我顯德行。’故道義不易,民不由也。禮樂不明,民不見也。《詩》曰:‘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’言其易也。‘君子所履,小人所視。’言其明也。‘睠言顧之,潸焉出涕。’哀其不聞禮教而就刑誅也。夫散其本教而待之刑,猶決其牢而發以毒矢也,亦不哀乎!故曰未可殺也。昔者先王使民以禮,譬之如禦也。刑者鞭也。今猶無轡銜而鞭策以禦也。欲馬之進則策其後,欲馬之退則策其前,禦者以勞而馬亦多傷矣。今猶此也。上憂勞而民多刑。《詩》曰:‘人而無禮,胡不遄死。’為上無禮則不免乎患。為下無禮則不免乎刑。上下無禮,胡不遄死!”

康子避席再拜曰:“雖不敏,請此語矣。”孔子退朝,門人子路難曰:“父子訟,道邪?”孔子曰:“非也。”子路曰:“然則夫子胡為君子而免之也?”孔子曰:“不戒責成,害也。慢令致期,暴也;不教而誅,也。君子為政,避此三者。且《詩》曰:‘載色載笑,匪怒伊教。’”

語譯:

古書上說:魯國有父子之間互相訴訟的,季康子想把兒子殺掉。孔子說:“不能殺。老百姓父子之間互相訴訟這種不合道義的事情,由來已久,這是居上位者失掉了道義的緣故。如果在上的人講求道義,這種人就不會有了。”訴訟的人聽到了這番話,就請求撤銷訴訟。季康子說:“我用孝道去治理老百姓,殺掉一個不講道義的人,以羞辱那些不孝的人,難道不可以嗎?”

孔子說:“不可以。不對老百姓進行教育,等他犯了法就給他判罪,這等於是殺害沒有犯罪的人。三軍都打了敗仗,是不可能將他們全部殺掉的。刑獄沒有治理好,不能夠將他們處以刑罰。在上位的人教化百姓,自己先去實行它,那麼老百姓就會跟從了。如果還是不跟從,去做邪僻的事情,然後再對他們施加刑罰,老百姓就知道自己的罪過了。一仞高的城牆,普通人是爬不過去;而一百仞高的山,連兒童都可以登上去遊覽。這是因為山坡是逐漸傾斜的緣故。現在仁義的傾斜衰微已經很久了,還能認為老百姓無法超越嗎?《詩經》上說:“使老百姓不迷惑。”以前君子引導人民使他們不迷惑,所以用不著威嚴,刑罰也可以棄置不用。所以在上位的人能夠表現出仁義,謹慎教育之道,使老百姓的眼睛可以明白地看見它,耳朵可以明白地聽到它,心裏可以明白地知道它,那麼道理就不會混亂,而老百姓也不會迷惑了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給我顯示出光明的德行。”所以道義不淺易的話,老百姓就沒有辦法遵從,禮樂如果不明白的話,老百姓就看不清楚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大路像磨刀石那樣平坦,像箭那樣直。”是說它的淺易。‘君子從這上面走過,老百姓也能夠看到。’這是說它很明白。“回過頭來看著它,眼淚潸然地流了下來。”這是哀痛老百姓沒有接受禮儀的教化就受了刑罰。如果疏忽了根本的教化,而用刑罰來對待老百姓,就好像打開了牢房而用有毒的箭來射他們一樣,這難道不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嗎!所以說不可以殺。以前有道德的君王遵循禮儀來役使百姓,就好像駕馬一樣,刑罰就像是馬鞭子。現在就好像駕馬的人沒有韁繩和馬銜口,就用馬鞭子來抽打他們。想讓馬前進就從後面鞭打它,想讓馬後退就從前面鞭打它,這樣駕馬的人很疲勞,馬也會受傷。現今政治就是這樣,在上位的人憂愁疲勞,而百姓很多都遭受刑罰。《詩經》上說:‘人如果不懂得禮儀,為什麼不趕快去死呢?’在上位的人如果沒有禮儀就難免會有憂患,在下位的人如果沒有禮儀,就難免會遭受刑罰。如果上下都不懂得禮儀,那為什麼不趕快去死呢?”

季康子離開席子,拜了兩次說:“我雖然心智不敏捷,但也請讓我遵守您這一番話。”孔子退朝之後,他的學生子路責難孔子說:“父子互相訴訟,難道合乎道義嗎?”孔子說:“不是的。”子路說:“那您為什麼要替執政者免除對他們的處罰呢?”孔子說:“還沒有告誡他們就要求他們有所成功,這是傷害了他們;發佈政令很緩慢,卻責令他們在較短的時間裏完成,這是對他們過於強暴;不對他們進行教育就誅殺他們,這是殘害他們。有道德的人從事政事,要避免這三個方面。而且《詩經》上也說:‘臉色溫和,笑容滿面,這不是發怒,而是對他們實行教育。’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