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其無私方能成其私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二十一章》)
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4-18
經義:
《老子》中有:“明道若昧,進道若退”、“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”等等,意思都與這裏所表達的差不多,是一種辯證的觀念。公儀休不受魚,所以能夠有魚,也就是《老子》中所說的“非以其無私乎?故能成其私”,這種以退為進的觀念,在歷史上時常出現的。當然,公儀休表達的並不是簡單的不受魚的問題,而是一種普遍道理。
經文:
語譯:
公儀休做魯國的相,喜歡吃魚,全國的人都獻魚給他,他不接受。他的弟弟勸諫說:“你愛好吃魚,別人獻魚給你,你卻不接受,這是為何?”公儀休回答說:“正因為我喜歡吃魚,所以不能接受。如果接受別人的魚卻被免掉了相位,那我就沒有足夠的俸祿去買魚。不接受他人的魚,就不會被免掉相位,那麼我可以長期自己買魚吃。”這是懂得為自己打算。所以老子說:“把自己放在最後,反而能夠佔據先機;把自身置之度外,反而能夠保存自己。這不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嗎?這樣反而能夠成就他自己的私心。”《詩經》上說:“思慮不能有所偏邪。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