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身之道可以養天下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二十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7

經義:

聖人能養其身,推至其極,則可以養天下。養生的道理在於勞逸、寒暖各得其中,從而心平氣和,無過不及之患。養天下的道理在於適應人的性情,以仁、義、廉、勇來涵養節制,讓天下人得“性情之所安”,因此,治理天下實際上也就是治身的推廣,所以說“審其所以養,而治道具矣”。如果治理國家也像對身心不節制那樣任意妄為,那麼天下也必定會像身體那樣崩潰。所以,能夠瞭解養生的道理,也就能夠明白治理天下的道理。

經文:

能制天下,必能養其民也。能養民者,為自養也。飲食適乎,滋味適乎氣,勞佚適乎筋骨,寒煖適乎肌膚,然後氣藏平,心術治,思慮得,喜怒時,起居而遊樂,事時而用足,夫是之謂能自養者也。故聖人不淫佚侈靡者,非鄙夫色而愛財用也。養有適,過則不樂,故不為也。是以夏不浴,非愛水也。冬不頻,非愛火也;不高臺榭,非無土木也;不大鍾鼎,非無金錫也。不沉於酒,不貪於色,非醜也。直行情性之所安,而制度可以為天下法矣。故用不靡財,足以養其生,而天下稱其仁也。養不害性,足以成教,而天下稱其義也。適情辟餘,不求非其有,而天下稱其廉也。行成不可掩,息刑不可犯,執一道而輕萬物,天下稱其勇也。四行在乎民,居則婉愉,怒則勝敵。故審其所以養,而治道具矣。治道具而遠近畜矣。《詩》曰:“於鑠王師,遵養時晦。”言相養者之至於晦也。

語譯:

能夠統治天下,必定能夠養育他的老百姓。能夠養育老百姓,是因為他能夠保養自己。飲食適合五臟的需要,滋味適合氣的需要,勞動和安逸適合筋骨的需要,冷暖適合肌膚的需要,然後心氣和內臟得到平和,心理才能得到治理,思考問題才能有得,喜怒能夠合時,起居和閑遊才能快樂,做事合乎時務,各種用度都充足,這叫做能夠自己保養自己的人。所以聖人不過度安逸浪費,並不是輕視美色而吝惜財物。因為保養自己有一個適度,超過了這個限度就不快樂,所以他不去做。所以夏天不過多地洗浴,並不是因為他吝惜水;冬天不過多地洗熱水澡,不是因為他吝惜柴火;不把樓臺築得過高,並不是因為他沒有泥土和木料;不把鐘鼎鑄得過大,並不是因為他沒有銅和錫;不沉湎於酒不貪美色,並不是因為這是醜陋的事而加以躲避。直接順著性情所安適的限度去做,那麼他所制訂的制度可以作為天下的法則。所以做事不靡費財物,足夠用來養生,天下都認為他是仁德的人。奉養自己不至於損害天性,足以用來教化老百姓,天下都認為他做事合乎義理。順適自己的性情,推辭多餘的東西,不是自己應得的東西就不去追求,天下人都認為他很廉潔。做事情成功而不會被掩蓋,不用刑罰而別人也不能侵犯他,把握一種道理而輕視萬物,天下都認為他很勇敢。這四種德行如果能夠推行在老百姓當中,平時就很快樂,發怒時就能夠戰勝敵人,所以審察他用來保養自己的方法,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就具備了。治理天下的道理具備了,遠近的人民都能夠各得所養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王師的戰績是多麼輝煌,率領軍隊滅掉那昏聵的商紂王。”說的是率領軍隊去討伐,而至於商紂王。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