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事備乎下,天道應於上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十九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7

經義:

本章先述人事,老百姓安居樂業,國家和平安定,這樣天道就會自然和人道相應,得以風調雨順,天地和諧。所謂“人事備乎下,天道應於上”。然後有才能的人便出來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,互通四方有無,讓老百姓儲藏財貨,以備荒年,那樣即使遇到水旱災害,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。這是一幅簡樸、理想的治理天下的圖景。

經文:

太平之時,民行役者不踰時,男女不失時以偶,孝子不失時以養。外無曠夫,內無怨女。上無不慈之父,下無不孝之子。父子相成,夫婦相保。天下和平,國家安寧。人事備乎下,天道應乎上。故天不變經,地不易形,日月昭明,列宿有常。天施地化,陰陽和合。動以雷電,潤以風雨,節以山川,均其寒暑。萬民育生,各得其所,而制國用。故國有所安,地有所主。聖人木為舟,剡木為檝,以通四方之物,使澤人足乎木,山人足乎魚,餘衍之財有所流。故豐膏不獨樂,磽確不獨苦。雖遭凶年饑歲,禹湯之水、旱,而民無凍餓之色。故生不乏用,死不轉屍。夫是之為樂。《詩》曰:“於鑠王師,遵養時晦。”

語譯:

天下太平的時候,百姓從事征役不會超過耕作的時間,男女能夠及時婚配,孝子能按時奉養父母。在外沒有找不到妻子的男子,在內沒有找不到丈夫的女子。在上沒有不仁慈的父親,在下沒有不孝順的子女。父子互相勉勵而成就,夫婦互相愛護而相安。天下和平,國家安定。凡是能夠做到的順應天道的人事都已經具備,上天就與人事相應。所以天不改變它的常道,大地也不變化它的形狀,太陽和月亮都光明地列在天上,眾星宿也各有它固定的位置。天地化生萬物,陰陽二氣很和諧地運行。以雷電來發動萬物,以風雨來滋潤萬物,以山川來調節萬物,以寒暑來平衡萬物。百姓繁衍後代,各自得到他們應有的住所,安居樂業,然後來制衡國家的用度。所以國家能夠安定,土地各有它的主人。聖人剖開樹木做成舟,砍削樹木做成槳,以流通各地的物品,使處在水澤中的人也有足夠的木材用,使居住在山中的人也有足夠的魚吃,使多餘的財物能夠流通到各地,所以土地肥沃的人不單獨享用,土地貧瘠的人也不會單獨受苦。即使遭遇到收成不好的年頭,就像夏禹、商湯所遇到的水災、早災那樣,老百姓也不會受凍受餓。所以活著的時候不缺乏用度,死後不會被拋棄屍體,這才叫做快樂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王師的戰績是多麼輝煌,率領軍隊滅掉那昏聵的商紂王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