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4-17
經義:
水旱之災,對古人的生活影響非常大,春秋戰國時期常常導致一個國家的災荒。因此,這樣的災害被認為是國君有過錯。宋國的大水,宋國國君肯承認這是由於自己的過錯,因此全面改正自己的不足,自稱“不仁”,“使民不時”,因為一場災害而將許多真正的錯誤改掉,對於國家的發展和興盛當然大有好處,所以孔子稱道其德行。改過是一種光明正大的好事,因此,不掩飾自己的過錯是一種美德,即使從改過不吝這一點來看,宋君也是值得讚揚的。
經文:
傳曰:宋大水,魯人吊之曰:“天降
語譯:
古書上有:宋國發大水,魯國的使者去弔唁說:“雨水過大,損害了穀物的生長,蔓延到你們的土地,使你們的執政大臣感到擔憂,我們國君派我來恭敬的弔唁。”宋國接待賓客的人替他的國君回答:“是我沒有仁德,祭祀時的誠心不夠,役使老百姓不合乎時節,所以上天給我降下這樣的災難,又讓您的國君為我擔憂,承蒙關注,實不敢當。”孔子聽說了以後評論說:“宋國差不多能夠興盛了吧。”他的學生問他:“這是什麼意思?”孔子說:“以前夏桀、商紂不承擔自己的過錯,所以他們滅亡得很快。商湯和周文王願意承擔自己的過錯,所以他們的國家就很興盛。有了過錯能夠改正,那就不算是過錯了。” 宋國人聽到後,就早起晚睡,弔唁死亡的百姓,慰問生病的百姓,齊心協力治理國家。三年後國家五穀豐登,政治平和。如果宋國人沒有聽到孔子的言論,那他們的穀物就不會收穫,國家也不會安寧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輔佐我承擔責任,指示我光明的德行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