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和教學相輔相成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十五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5

經義:

學習和教學相輔相成,學習的人可以進步,從事教學的人也因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而得到提高。孔子和子夏便是一個例子,子夏固然通過孔子的教育而成材,但是子夏和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的討論,也使孔子本身得到啟發,所以孔子說“起予者商也”。

經文:

劍雖利,不厲不斷。材雖美,不學不高。雖有旨酒嘉殽,不嘗,不知其旨;雖有善道,不學,不達其功。故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不。不足故自愧而勉,不究故盡而熟。由此觀之,則教學相長也。子夏問《詩》,學一以知二,孔子曰:“起予者商也,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!”孔子賢乎英傑而聖德備,弟子被光景而德彰。《詩》曰:“日就月將。”

語譯:

劍雖鋒利,但是如果不去磨礪它就不能砍斷東西;人的資質雖然很美好,如果不去學習就不會很高明。雖然有美酒嘉肴,如果不去品嘗它們,就不知其美好;雖然有高明的道理,不去學習它,就不能實現其功用。所以學習了之後才知道自己學問的不足,教學了之後才知道自己研究得不深透。知道學問不足,所以感到慚愧而勉勵自己進一步學習;知道研究得不深透,才能夠竭盡自己的思慮使它達到成熟的境地。由此看來,教育和學習是互相促進而增長的。子夏向孔子請教《詩經》,學到了其中的一個,就觸類旁通地瞭解另一個,孔子說:“能夠啟發我的人是卜商,可以開始和他談論《詩經》了!”孔子的才能比一般的傑出人物更高,具備聖人的道德,弟子接受他的教化,德行也能夠彰顯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日積月累地經常學習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