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之所在,道之所存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十四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5

經義:

古代這種“有來學,無往教”的觀念,是出於尊師重道的考慮。所以凡是來學的,往往體現出一種對於“道”的真正的渴望和追求,這樣的人,才能夠真正地將“道”學好並且發揚下去。“師”和“道”是一體的,師之所在,道之所存,所以,尊師即是重道。

經文:

孟嘗君請學於閔子,使車往迎閔子。閔子曰:“禮有來學無往教。致師而學不能學,往教則不能化君也。君所謂不能學者也,臣所謂不能化者也。”於是孟嘗君曰:“敬聞命矣。”明日袪衣請受業。《詩》曰:“日就月將。”

語譯:

孟嘗君請求向閔子學習,派車去迎接閔子。閔子說:“按照禮儀,有學生到老師這裏來學習的,而沒有老師到學生那裏去進行教育的。將老師請到學生那裏,然後向他學習,那是不能夠學好的。老師到學生那裏去教授,也不能夠真正對您實行教化。如果這樣的話,您就是那不能夠學好的人,我就是那不能真正實行教化的人。”於是孟嘗君就說:“我受教了。”第二天就來到閔子家裏恭敬地向閔子學習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日積月累地經常學習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