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何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久的一個朝代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十三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5

經義:

本章重點是後半段,文章一開始所說的“楯折為三,天雨三日不休”這樣的異兆當然不必理會太多,重要的是薑太公和周武王所說的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方法。武王克紂之後所施行的一系列措施,比如封歷代帝王之後,封比幹之墓,釋箕子之囚,表商容之閭。馬放華山,牛放桃林,卷甲韜戈,示不復用,這也正是儒者們汲汲稱道的地方,表示天下從此太平,不再有戰爭之事。而對老百姓進行教化又是另一件大事,孝悌忠信,講求禮儀,種種教化,是所謂“天下之大教”。就其根本來說,仍然不外乎是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。周朝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一個朝代,正是這種文明的力量。

經文:

武王伐紂,到於邢丘,折為三,天雨三日不休。武王心懼,召太公而問曰:“意者紂未可伐乎?”太公對曰:“不然。楯折為三者,軍當分為三也。天雨三日不休,欲吾兵也。”武王曰:“然何若矣?”太公曰:“愛其人者及屋上烏,惡其人者,憎其骨餘咸劉厥敵,靡使有餘。”武王曰:“於戲!天下未定也。”周公趨而進曰:“不然。使各其宅,而其田,無獲舊新。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。”武王曰:“於戲!天下已定矣。”乃修武勒兵於寧,更名邢丘曰懷,寧曰修武。克紂於牧之野。《詩》曰:“牧野洋洋,檀車皇皇,駟騵彭彭。維師尚父,時維鷹揚。涼彼武王,肆伐大商,會朝清明。”既商,未及下車封黃帝之後於蒯,封帝堯之後於祝,封舜之後於陳。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,封殷之後於宋,比幹之墓,釋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閭。濟河而西,馬放華山之,示不復乘;牛放桃林之野,示不復也。車甲而藏之於府庫,示不復用也。於是廢軍而郊射左射《貍首》,右射《騶虞》,然後天下知武王不復用兵也。祀乎明堂而民知孝,朝覲然後諸侯知以敬坐三老五於大學,天子執醬而饋,執爵而酳,所以教諸侯之悌也。此四者,天下之大教也。夫《武》之久,不亦宜乎!《詩》曰:“勝殷遏劉,耆定爾功。”言伐紂而殷亡,武也。

語譯:

周武王討伐商紂王,到了邢丘這個地方,車軛折成了三段,雨下了三天還不停。周武王心裏畏懼,將薑太公請來問道:“或者還不能討伐商紂王吧?”薑太公回答說:“不是這樣的。車軛折成了三段,表示我軍應該分成三個部分。雨下了三天還不停止,這是為了洗滌我們的兵士。”武王問道:“那應該怎麼辦呢?”薑太公說:“要是喜歡那個人,會連帶著喜歡他屋子上那不吉祥的烏鴉,如果厭惡那個人,會連他們家的牆壁都憎恨。將敵人全部消滅,不要留下一人。”周武王說:“哎呀,天下還沒有能夠安定啊!”周公快步走上前說:“不是這樣的。讓每個人安居在自己家裏,耕種自己的田地。不管他是故舊,還是新的相識,你都應該親近他們之中有仁德的人。老百姓如果有什麼過錯,這過錯應該由天子一個人來承擔。”武王說:“哎,天下已經能夠安定了。”於是整頓軍隊,駐兵在寧這個地方,將邢丘改名為懷,將寧改名為修武。於是在牧野戰勝了商紂王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牧野廣大寬闊,檀木的兵車明亮閃耀,四匹馬威武雄壯。三軍的統帥薑太公,輔佐周武王攻打商朝,天下一朝就獲得了清平。”周武王到達商國,還沒有來得及下戰車,就命人敕封黃帝的後裔統治薊地,敕封堯的後裔統治祝這個地方,封舜的後裔統治陳地。下了車以後,封夏禹的後裔統治杞這個地方,封殷商的後裔統治宋這個地方,修理比幹的墓地,將箕子從監獄裏釋放出來,表彰賢臣商容的巷。渡過黃河向西,將戰馬放養在華山的南面,表示不再用戰馬作戰;將拉輜重的牛放在桃林的田野裏,表示不再用它們來拉戰鬥的物資;將戰車和盔甲都塗上牲血進行祭祀,收藏在國家的府庫裏,表示不再用它們來戰鬥。於是解散軍隊,在郊外的射宮裏舉行射禮,在東郊的射宮裏射箭的時候,配合著《狸首》的樂曲,在西郊的射宮裏射箭的時候,配合著《騶虞》的樂曲,然後天下人都知道武王將不再使用軍隊。在明堂裏面祭祀上帝,而用文王配享,老百姓都懂得了孝道;定期朝見天子,然後諸侯都知道了如何做臣子;天子初春之時在專供祭祀用糧的籍田中舉行耕種儀式,然後諸侯就知道了如何敬奉祖先。定期在太學舉行食禮,隆重接待德高望重的三老,天子親自捧著盛醬的食器請他們食用,吃完了,天子親自拿著酒爵請他們漱口,用這種典禮教導諸侯,讓他們懂得敬老的道理。這四種都是天下最重要的教化內容。這種表現文治武功的《武》舞,要演奏很長的時間,不是很適宜的嗎!《詩經》上說:“戰勝殷朝,滅亡他們,確立你的功勳。”說的是討伐紂王而殷朝滅亡,這是武王的功業。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