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教育的新力量——六經書院

作者: 翟玉忠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5

編者按:4月9日19:30~21:30,大《六經》工程第二次編輯例會線上召開,翟玉忠先生做主旨報告《未來教育的新力量——六經書院》,以下是報告全文。

依託大《六經》工程,諸位同道發心建立六經書院,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。

為何這樣說?

我們將以《六經》為綱,復興中國古典學術體系,為當代世界解決大本大源、大是大非問題。我們貫通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,系統講授涵蓋內養外用的中國古典學術體系,這是亙古未有的。

每一位走進六經書院的人,一時或許無法拿到學位證書,但可以從中找到人生的智慧、內在的安樂和造福全人類的事業——這是最為寶貴的。

我們將開創適應21世紀全球化、世俗化、智慧化時代的新教育機構。它既有現代大學又有古老教會的功能,在理性知識教育的同時,更是一種善的情感教育——“道始于情”,道德情感才是智慧之源。

六經書院不同于現代西式教育機構,它不是以理性知識培養為目的,而是以道德智慧的養成為目的;

六經書院不同于傳統的宗教機構,它不是以信仰為基礎,而是以理性為基礎,重視“道在帝先”“神不勝道”。

六經書院不同於中國古代書院,它不是教“書”而是教“學”。六經書院不只講授“四書五經”這類經典,更注重教授貫通這些經典的學術體系,包括中國古典邏輯學名學、中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黃老、中國特有的性命之學、禮義之道、中醫等。

全球化時代亟需普世性中國文化

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顯示了世界地緣政治板塊的脆弱性,它同時告訴我們,世界怎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,戰爭不確定性導致的油價爆漲甚至直接影響了中國車主。

事物常常呈曲線發展模式。戰爭和疫情使全球化進程遇到挫折,卻沒人能阻止這一進程。過去500年來,全球大市場已經形成,供應鏈、產業鏈將整個星球連接為一個有機整體。這必然催生真正具有普世性的文化體系。

為何一神教不能承擔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需求?因為所有一神教都有強烈的排他性,平等只限于同一派教徒之間。以人類歷史上普遍的奴隸制度為例,一神教原則上不允許同一教派的教徒互相奴役,所以他們乾脆不斷從外族中尋找奴隸——並把這些奴隸看作迥異於自身的非人類。

中國文化認為“人最貴”,人不局限於血統和教統,而是指類範疇下的人。他(她)超越血統、民族、階級和文化,全人類每個人的生存權、發展權都應得到尊重,是真正的人人平等——真正普世的平等。國家元首和一個農民也只是職位上的不同,待遇上的不同,在人格上是平等的。

天子聽從天命,而天命來自人民,政府必須對所有民眾負責。120年前,梁啟超就指出,中國古代政治表面上是神權專制政體,本質精神是民權民主政體。因為《春秋》講“以天統君”,而天的代表是全體人民。他寫道:“《春秋》所謂‘以天統君’,蓋雖專制而有不能盡專制者存……天也者非能諄諄(諄諄,zhūn zhūn,反復告誡、再三叮嚀貌——筆者注)然命之者也,於是乎有代表之者,厥唯我民。《書》曰:‘天聰明,自我民聰明;天明畏,自我民明畏。’又曰:‘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’又曰:‘天矜下民,民之所欲,天必從之。’於是無形之天,忽變為有形之天。他國所謂天帝化身者君主也,而吾中國所謂天帝化身者人民也。然則所謂天之秩序命討(命討,下令討伐——筆者注)者,實無異民之秩序命討也,立法權在民也;所謂君主對於天而負責任者,實無異對於民而負責任也,司法權在民也。然則中國古代思想,其形質則神權也,其精神則民權也。”(梁啟超: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,第11頁。)

所以先賢普遍認為“民貴君輕”“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,非(君主)一人之天下”。正是這種天下為公的觀念,造就了人類最為普世的平等——這是21世紀全球化時代所亟需的。

對治時代問題的良藥——世俗性中國文

全球大市場將世界各個族群,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捲入了有機的市場體系,從土地到主食、再到養老極大程度上商品化了。金錢侵蝕神聖,世俗化成為不可避免的大勢。

啟蒙運動是近代西方世俗化的精神源泉,一般來說,距離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越遠,世俗化影響越弱。遠離歐亞大陸的美國被認為宗教氛圍濃厚的國家,但最近的調查表明,竟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他們不再從屬於某一宗教機構——這是體制性宗教衰落的重要標誌。

《華盛頓郵報》2021年3月29日報導,蓋洛普(Gallup)近期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,認為自己是教堂、猶太教堂或清真寺成員的美國人比例已降至 50% 以下。這是自1937年蓋洛普首次提出這個問題以來第一次發生,當時教會成員為73%,到2020 年只有47%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屬於教堂、猶太教堂或清真寺。蓋洛普還發現世俗化趨勢隨著年齡降低不斷增強,1946年之前出生的美國成年人中有66% 屬於教會,而嬰兒潮一代(從1946至1964年出生)的這一比例為 58%,“X一代”(生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)為 50%,千禧一代(出生于20世紀時未成年,在跨入21世紀以後達到成年)為36%。(《美國教會成員近一個世紀以來首次低於多數》,網址:https://www.washingtonpost.com/religion/2021/03/29/church-membership-fallen-below-majority/,訪問日期:‎2022‎年‎1‎月‎23‎日)

沒有國教和占主導地位的宗教,世俗性是中華禮義文明的顯著特徵——禮以普遍社會秩序父子、夫婦、上下(級)為基礎,建構了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一以貫之的生活方式。在此普遍社會秩序之下,不同宗教能夠和平相處。這是中國數千年沒有宗教戰爭的根本原因。

梁啟超先生認為世俗化(無宗教)也是中國學術發達的重要原因,因為先民未受到宗教信仰偏見的束縛。他說:“吾國有特異於他國者一事,曰無宗教是也。淺識者或以是為國之恥,而不知是榮也,非辱也。宗教者于人群幼稚時代雖頗有效,及其既成長之後,則害多而利少焉。何也?以其阻學術思想之自由也。我國民食先哲之福,不以宗教之臭味渾濁我腦性,故學術思想之發達,常優勝焉。”(梁啟超: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,第5頁。)

反觀西方及印度,由於神聖與世俗、現世與天堂之間存在巨大張力,所以犧牲世俗與現世,強調離世的極樂和天堂,導致個人信仰修養與外在社會事功間的斷裂,不得不遵循“凱撒的歸凱撒,上帝的歸上帝”原則,近代則蛻變為災難性的去道德化。

目前人類命運面臨500年未有之大變局。500年來,資本主義文明突破一神教文明而突飛猛進,然而人類的不平等卻在加劇。宗教的不平等轉化為資本的不平等,一種更加赤裸裸的不平等。西方主流文化是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意識形態,是少數人壓榨多數人的“政治正確”。今天,西方一神教及資本主義文明走向衰退。福山不是說歷史的終結嗎?不是人類歷史終結于資本主義文明,而是人類要永續發展,必須終結資本主義文明!

“德成智出”,社會道德情感是智慧安樂的基礎,也是成就事業的基礎。人工智慧催生智慧教育,今天科技進步和現實變化越來越快,人們更需要智慧權變以適應急劇變革的社會;社會層面,理性、知識、科學技術必須有道德的引領。最大的道德是什麼?是對人、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尊重,這是情感問題、立場問題。去道德化、去倫理化的本質是:不再維護大多數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,只維護資本的特殊利益。

如同工業革命解放了體力勞動,人工智慧革命解放了腦力勞動,特別是那些重複性的、缺乏創造性的腦力勞動——社會需求轉向更強社交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。對於目前去社會化、去道德化、去倫理化導致的嚴重問題,西方學者開出的普遍藥方是回歸宗教——這與世俗化潮流相背。而世俗性的中國文化,顯然會為全人類奠定新的道德基礎,因為父子、夫婦、上下三類倫理關係是普世的!

為形象表達東西方生活方式、社會倫理的巨大不同,我們以圖片的形式說明如下:

image.png

中國人世俗性的生活方式圖示 

image.png

西方及印度主流宗教徒的生活方式圖示

中國生活方式呈一種同心圓結構,內在修養與外在事功一以貫之,通過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化萬物,不斷擴大道德行為,超越自我,達到智慧、安樂的境界。《中庸》論至誠大道,及與天地並立為三才的聖賢境界說:“唯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;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;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”《荀子•王制》也說:“故天地生君子,君子理天地。君子者,天地之參也,萬物之總也,民之父母也。無君子,則天地不理,禮義無統,上無君師,下無父子,夫是之謂至亂。”

中國文化是一種公天下的世俗性智慧教育,這是21世紀全球化、世俗化、智慧化時代真正需要的教育。

六經書院是承載這種教育理念的機構。它是21世紀人類新文明的起點,這裡,我們為六經書院打下了第一根樁!

智者順勢而為,應時而動——讓我們為六經書院在全世界落地生根而努力奮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