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刮百姓、斤斤計較的君主必亡(《韓詩外傳·卷三•第七章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4

經義:

治理國家也有不同的層次,有的人只為一己的私利,有的人為了獲取民心,有的人為了管理好政事,有的人為了統一天下。他們都會取得不同的結果,所謂“修禮者王,為政者強,取民者安,聚斂者亡”。明君應該修禮正法度,德澤施於天下,這是理想中的王者。

經文:

成侯、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,未及取民也;子產,取民者也,未及為政也;管仲,為政也,未及修禮。故修禮者王,為政者強,取民者安,聚斂者亡。故聚斂以招,積財以肥敵,危身亡國之道也,明君不蹈也。將修禮以朝,正法以齊官,政以齊下。然後節奏齊乎朝,法則度量正乎官,忠信愛刑平乎下,如是百姓 愛之如父母,畏之如神明,是以德澤乎海內,福祉歸乎王公。《詩》曰:“降福簡簡,威儀反反。既醉既飽,福祿來反

語譯:

成侯和嗣公,是搜刮百姓、斤斤計較的君主,不能夠得到民心;子產能夠得到民心,但沒有能夠管理好政事;管仲能夠管理好政事,但沒有能夠修行禮義。所以能夠修行禮義的人可以為天下的君王,能夠管理好政事的國家就很富強,能夠得到民心的國家就會安定,搜刮民財的就會滅亡。所以聚斂民財的就會招來強盜,積累財富用來養肥敵人,這會危及自身,滅亡國家,賢明的君主不會這樣做。明君將會修行禮義,治理朝廷,端正法制以治理官署,施政均一以治理百姓。然後朝廷之中的節度嚴整,官署中的各種法則都能夠實施,老百姓都忠誠有信用,得到愛護和利益,這樣老百姓對君主的愛戴就像對父母那樣,敬畏就像對神明那樣,所以他的道德恩澤能夠充滿海內,而幸福歸屬於天子和諸侯。

《詩經》上說:“上天降下很多福祉,祭禮既隆重又端莊。神靈接受祭禮,又醉又飽,將福祿給予祭祀的人。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