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4-11
經義:
很多事情,都是可以通過“推己及人”的方法而知道。一些道理,“不求於外,不假於人,反諸己而存矣”,通過自我反省,完全可以掌握大量的道理。在儒家看來,治理天下國家不過是自我修養的一個推衍而已,也就是所謂的“恕道”,因此這章一開始就說:“原天命,治心術,理好惡,適情性,而治道畢矣。”治理天下的道理也只在於推求發展自己的天命、心術、好惡、性情而已,可以說沒有一個外在的法則是能夠獨立於自己的內心之外,這是儒家的一個大原則。
經文:
語譯:
推究天命,治理自己的用心方法,管理好自己愛好和厭惡之情,調試好自己的性情,那麼修養和方法都具備了。能夠推究天命,就不會受到災難和幸福的迷惑,不受災難和幸福的迷惑,那麼或動或靜都能夠合乎道理。能夠治理好自己的用心方法,就不會無緣無故地高興或者發怒,不無緣無故地高興或者發怒,那麼賞罰就不會有所偏私。管理好自己愛好和厭惡之情,就不會貪求一些沒有用的東西,不貪求沒有用的東西,就不會因為這些事物而損害自己的天性。調試好自己的性情,自己的欲望就不會超過一定的節制,欲望不超過一定的節制,那就能夠修養自己的天性而感到滿足。這四種修為,不需要向外面尋求,也不需要別人的幫助,通過反省自己,就會知道,它們本來就存在於自身。做人是為了能夠使別人高興,如果表現都符合仁德和道義,行動成為他人的準則,自然會讓別人覺得高興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要砍伐木頭做一個斧柄,它的法則離自己不遠,就在自己手裏的斧頭上。”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