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為學重實踐(《韓詩外傳·卷二·第三十二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0

經義

本章所講的是學習的重要性。學習猶如治玉,必須經過一番切磋琢磨的工夫,否則即使一個人的天資很好,依然無法發揮他的作用。只有經過了學習,才能將他的本領發揮出來, 為國家和老百姓謀取利益。儒家很重視“學”,不過古人的學和今天不太一樣,古人注重的是能夠將學放在具體的實踐之中。

經文

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學,不成。家有千金之玉,不知治,猶之貧也。良工之,則富及子孫。君子之,則為國用。故動則安百姓,議則延民命。

《詩》曰:“淑人君子,正是國人。正是國人,胡不萬年。”

語譯

玉石若不經過雕琢,就不能夠成為器物。人如果不經過學習,就不能夠成就自己的品格。家有千金的玉,不知道去雕琢它,那和貧窮沒有什什麼兩樣。良工把它雕琢好,那麼他的子孫都能夠得到富貴。君子如果學習,就可以為國家所用。所以有所舉動就能夠安定老百姓,參預國事的議論就能夠延續老百姓的生命。《詩經》上說:“善人君子,能夠安定國家的老百姓。能夠安定國家的老百姓,怎麼能不長壽呢!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