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論讀《詩》的境界(《韓詩外傳·卷二·第二十九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10

經義:

子夏是孔子的高材弟子之一,子夏讀《詩經》因為領略其中的道理,而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,這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,所以孔子稱許他說:“始可以言《詩》已矣!”但是又指出,子夏所看到的只是它外在的東西,因為這些道理需要去進一步深入和實行。 領略了道理,等於看到了門戶,但要真正掌握它的精微之處,還必須要進入門內去,才會發現更多的寶藏,才會看到其中的高岸深谷,這裏所說的仍是精益求精的道理。

經文:

子夏讀《詩》已畢。夫子問曰:“爾亦何於《詩》矣?”子夏對曰:《詩》之於事也,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,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,上有堯舜之道,下有三王之義。弟子不敢忘。雖居蓬戶之中,彈琴以詠先王之風,有人亦樂之,無人亦樂之,亦可發憤忘食矣。《詩》曰:‘衡門之下,可以棲遲。泌之洋洋,可以樂饑。’”夫子造然變容曰:“嘻!吾子始可以言《詩》已矣!然子見其表,未見其裏。”顏淵曰:“其表已見,其裏又何有哉?”孔子曰:“其門,不入其中,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?然藏又非難也,丘嘗悉心盡志,已入其中,前有高岸,後有深谷,泠泠然如此既立而已矣。不能見其裏,未謂精微者也。”

語譯:

子夏讀完了《詩經》,孔子問他:“你為什麼推崇《詩經》呢?”子夏回答說:“《詩經》裏面所說的事情,就像是太陽和月亮那樣光明燦爛,就像是星辰交錯運行那樣明顯,從堯、舜之道,一直講到夏、商、週三代君王的道理。我不敢將它忘記。即使居住在簡陋的地方,彈起琴來,歌唱古代聖王的音調,有人的時候快樂,沒有人的時候也很快樂,那就能夠用心學習義理,而忘記了吃飯。《詩經》上說:‘支起橫木來做個門框,地方雖然簡陋,但也可以在其中遊息。飲著盛大的泌水,也可以充饑。’”孔子突然改變面色,說:“啊,現在可以和你討論《詩經》了!但是你見到它的表面,沒有看到它的內部。”顏淵說:“已經看到它的表面了,裏面還有什麼東西呢?”孔子說:“只看到它的門,卻不到門裏去,怎麼會知道其中幽深的寶藏在什麼地方呢?發現這寶藏也不是困難,我曾經竭盡心力和意志,深入到其中了。前面有高高的河岸,後面有幽深的山谷。能夠到達這麼清涼的地方,就可以算有所立了。如果不能到達它的內部,就不能說是得到了它的精微之處。” 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