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(《韓詩外傳·卷二·第二十六章》)

作者: 孫立堯   發布時間: 2022-04-09

經義:
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說過;“富與貴’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儒家當然並不放棄富貴,只是將它與道義相比較,它價值就很輕而已。或者說,富貴對於道義來說,只能作為一種附加品,而不會成為一個主體。本章提到的子路與巫馬期的對話,也說明了這一點。子路的假設是從富貴的角度出發的,而巫馬期的回答是從道義的的角度出發的,所以子路感到慚愧,慚愧便正好體現了孔門的價值觀。本章的意思和上一章可以相互發明。

經文:

子路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,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,脂車百乘,於韞丘之上。子路與巫馬期曰:“使子無忘子之所知,亦無進子之所能,得此富,終身無複見夫子,子為之乎?”巫馬期喟然仰天而歎,闟然於地,曰:“吾嘗聞之夫子,勇士不忘喪其,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。子不知予?試予與?者其志與?”子路心慚,負薪先歸。孔子曰:“由,何為偕出而先返也?”子路曰:“向也由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,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,脂車百乘,觴於韞丘之上。由謂巫馬期曰:‘使子無忘子之所知,亦無進子之所能,得此富,終身無複見夫子,子為之乎?’巫馬期喟然仰天而歎,闟然投鎌於地,曰:‘吾嘗聞之夫子,勇士不忘喪其元,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。子不知予與?試予與?意者其志與?’由也心慚,故先負薪歸。”孔子援琴而彈。“《詩》曰: ‘肅肅鴇羽,集於苞栩。王事靡盬,不能藝稷黍。父母何怙?悠悠蒼天,曷其有所!’予道不行邪,使汝願。”

語譯:

子路和巫馬期在韞丘下砍柴,陳國有個姓處師的富人,停了一百輛車子,在丘上與人飲酒。子路對巫馬期說:“如果讓你不忘記你已經得到的知識,但是也不能夠進一步提高你的才能,讓你有這樣的富貴,卻終身再也見不到老師,你願意這樣做嗎?”巫馬期仰天長歎了一口氣,突然將鐮刀扔在地上,說:“我曾經從老師那裏聽說過,勇敢的人見義勇為,不怕喪失頭顱,有志之士和仁德之人堅守節操,不怕死無葬身之地,棄屍山溝裏面。你不了解我嗎?是試驗我嗎?或者這是你自己的志向嗎?”子路心裏覺得慚愧,就背著柴自己先回來了。孔子說:“子路,你為什麼和巫馬期一起出去,卻先回來呢?”子路說:“剛才我和巫馬期在韞丘砍柴,陳國有個姓處師的富人,停了一百輛車子,在丘上與人飲酒。我對巫馬期說:‘如果讓你不忘記你已經得到的知識,但是也不能夠進一步提高你的才能,讓你有這樣的富貴,卻終身再也見不到老師,你願意這樣做嗎?’巫馬期仰天長歎了一口氣,突然將鐮刀扔在地上,說:‘我曾經從老師那裏聽說過,勇敢的人見義勇為,不怕喪失頭顱,有志之士和仁德之人堅守節操,不怕死無葬身之地,棄屍山溝裏面。你不了解我嗎?是試驗我嗎?或者這是你自己的志向嗎?’我心裏覺得慚愧,就背著柴自己先回來了。”孔子取過琴來彈奏。“《詩經》上說:‘鴇鳥沙沙地撲打翅膀,停在叢生的櫟樹上。公家的事沒有止息的時候,我不能夠在家裏種莊稼。父母的生活依靠誰呢?悠遠的蒼天啊,什麼時候才能有個安定的處所!’是我的道義不能夠實行嗎,使你有這樣的想法!”
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