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孫立堯 發布時間: 2022-04-09
經義:
樂於勤苦,輕視死亡,安於貧窮,這些事情都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;士人之所以能夠做到,是因為他追求的是道義。道義出於內心的充實,追求內心的人,外在環境如何,對他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,所以孔子說君子應該“謀道不謀食”“憂道不憂貧”。只要符合道義的,做了以後能夠安心的,君子便應去做;凡是不合乎道義的,君子決不會為了外在的東西去做,這是儒家一向的道德觀。這裏所舉的申包胥、比幹、伯夷、叔齊、曾子這些人的例子,都是在說明這一點。所以文章最後提到:“士欲立身行道,無顧難易,然後能行之。欲行義白名,無顧利害,然後能行之。”便容易理解了。今天的人向外追求的利益過多,忘記了向內的道德追求,因此做起事來便失去準則。一旦失去了準則,便漸漸發展到無所不為,這對社會進步是非常不利的。
經文:
子路曰:“士不能勤苦,不能
語譯:
子路說:“士人如果不能夠勤勞刻苦,不能夠輕視死亡,不能夠安於貧窮,卻說:‘我能夠遵行道義。’我是不信的。從前申包胥站在秦國的朝廷上,七天七夜,哭泣的聲音沒有停止過,所以才能夠保存楚國。如果不能夠勤勞刻苦,怎能夠做到這樣呢?比幹將要死的時候,進諫更加忠誠;伯夷、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上,而=志向更加彰顯。如果不是輕視死亡,怎麼能夠做到這樣呢?曾子穿著粗布和舊棉衣,都沒有完整的時候,粗糧也沒有吃飽過。但是如果不合乎道義,他連上卿那樣的高官也辭去不做,如果不能夠安於貧窮,怎能夠做到這樣呢?士人如果想在世間實行道義,不要顧及事情是困難還是容易,然後才能夠去實行它。如果想推行正義,使自己的聲名能夠顯著,就不要顧及事情對自己是有利還是有害,然後才能夠去實行它。”《詩經》上說:“那個人啊,身體豐美而且性情敦厚。”如果不是確實誠實地修養自己,並且親自去實踐它的君子,怎會這樣做呢?
(整理自孫立堯注譯:《新譯韓詩外傳》,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版。經義為原書“研析”部分,文章並不代表本網觀點;標題為整理者所加。)